华为管理培训
数字化转型培训

周掌柜 | 企业战略:文明vs.竞争力

1

版权声明

来源:蓝血研究(lanxueyanjiu),书享界(readsharecn)。

作者:周掌柜,北京周掌柜管理咨询有限公司CEO。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凤凰网财经首席战略顾问。

导语

 作为企业家/管理者究竟是做一个“文明维度”的成功者,还是做一个“竞争力维度”的强者?这两者的思考方法和践行逻辑是不一样的。从竞争力思维的角度构建企业的竞争力,应该拥有更强的实用主义精神。但一家企业如果仅仅关注眼前的竞争力维度问题,很容易陷入短视的竞争拼搏文化之中,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很多行为违背抗周期、永续发展的要求。在企业的发展道路上,领导者们应该如何平衡把握?

 

企业家和管理者经常会遇到一种特殊的困境:有时候很多管理策略虽然员工拍手叫好,而且确实能使团队氛围好转,但也会出现负面效果,就是团队会渐渐懈怠;而完全按照竞争力维度提出的苛刻要求,虽然背地里怨声载道,但是效果不错,满足了企业和员工的根本利益。这种情况就是“文明维度”和“竞争力维度”很难兼顾的问题。

 

更具体而言,加班文化究竟是好是坏?客观地说,一家有进取心的公司,存在一定的加班文化对于公司发展大概率是有利的,中国人的勤劳和进取心决定了大家还是奋斗意识满满,如果像法国那样一年中差不多一半的日子都是假期,自然没法发展经济,但长期把加班文化固化,也会带来效率降低和企业文化走形的新问题。再如,公司产品过分强调美学和调性,有时候消费者不见得买账,但如果不强调这些文明要素,企业又会显得格局较小。

 

实际上,文明和竞争力虽然都是很抽象的概念,但确实普遍存在于商业战略决策之中。第一次看到它们在一起可能确实很难把握,下面我们说明一下这个战略思维的思考来源。2016年,有一次笔者和团队在欧洲几个国家给华为做市场洞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看了几家当地的通信运营商店面,在米兰调研了很多当地的高端零售街边橱窗,也看了温州人主导的一整条街的服装批发市场。当然,也顺便欣赏了意大利的名胜古迹。

 

在意大利的这些调研让笔者受到很大的对比冲击,也引发了很多思考。一方面,我们感受到意大利灿烂的历史和文化,艺术人文气息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对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文化的热爱;但另一方面,我们看到意大利的很多产业无可逆转地衰落了,米兰服装批发市场的街道上只有一家意大利人开的店面,其他几乎都是以温州人为代表的中国人开的。同时,华为手机风靡欧洲,意大利本土几乎没有手机工厂,这引发了笔者对欧洲传统工业强国意大利的衰落原因的追问。

 

这个经历加上当时的调研工作研究,让笔者产生了一个思考,也就是文明和竞争力的辩证关系。当一个国家过度追求社会的文明、治理秩序的科学性的时候,必然通过多重法律管控商业行为,实际上对于商业而言,自由生长的时代结束,更多限制必然会让企业家承担更多责任,这对于企业就是成本的支出,最后可能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进而,我们发现以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对于企业在用工、管理、市场秩序等方面的合规要求都非常高,这些要求给中小企业带来的巨大合规成本是国人无法想象的,甚至很多企业因为这些都不敢轻易招聘人,所以大公司加快在中国等全球化市场的布局也就顺理成章。也就是说,看起来商业社会变文明了,更人道和友好了,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活跃度和竞争力的下降,长期来看,必然伴随着国家的衰落。

 

对意大利,特别是对佛罗伦萨的观察,让笔者对这个国家工业的衰退非常惋惜。因为看了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塑之后,看了辉煌的文艺复兴建筑之后,满眼却尽是这座城市的凋敝,只有教堂门前的游客人群还在展示着活力。当地人失业率很高,平均工资1500欧左右,很多人根本没有稳定的工作,只是打打零工,但物价是中国大城市的5倍。除了公务人员和企业高管之外,大部分人的生计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好。这让我深刻思考一些问题:西方的文明社会为什么竞争力退化得如此严重?难道一个国家变文明后就一定会失去竞争力吗?

 

还有一件事让笔者很受触动,就是调研TCL欧洲区的见闻。在巴黎,TCL的欧洲区总裁和法国区总裁在周六接待了我们,并陪笔者去看了对方的很多门店。笔者作为一名中国顾问,不可避免是带着一点小骄傲来的,毕竟我们是在看自己国家的全球化公司,但期间法国区总裁给笔者讲了法国人如何发明了家乐福、欧尚这些现代百货业态,让笔者感触颇多。目前法国虽然经济不景气,但他们沉淀了深厚的商业文明,我们也不能小看那些GDP不如我们的传统工业强国。不过,TCL收购的汤姆逊确实面对了很多挑战,用中国的竞争力文化整合法国的知名品牌确实难度很大,跨文化管理也很有挑战,文明和竞争力的矛盾同样出现在中国企业全球化的过程中。美的在欧洲整合库卡,也面临了很多文化不兼容的问题:中国人更强调竞争力,而欧美被收购企业更强调保护自身沉淀的商业文明基因。

 

那么,以上这些故事带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后来我们团队对这个现象做了系统的建模进行抽象。简单说,“文明思维”代表我们看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内生态的有序性,就像西方很多国家被法律规范得井井有条一样,但“文明”的常态不意味着稳定性,有时候会损失活力,看起来有着文明的外表,内部却波涛汹涌,存在诸多矛盾;而“竞争力思维”代表从结果倒推的一种秩序,追求竞争力有时候需要一点野蛮成长,也需要更强的活力打破边界,但最终目的是建立高水平的平衡。

 

文明维度和竞争力维度的辩证关系提醒企业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两点是很难兼顾的。就像中国公司在通过融入海外市场发展自己时,法律合规要求是第一位的,这时候需要改变之前野蛮生长的进攻性逻辑,不能把在中国市场的“血腥拼杀”简单粗暴地带到欧美市场,而应该在一个相对更文明的秩序下换挡发展。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也不仅仅是通过辛勤劳动与拼搏换来的,也是用科学的方式投入研发、技术创新并长期塑造得到的,所以竞争力维度的公司战略重塑也很有必要。

 

前面讲的都是全球化公司的情况,放大到更加广泛的企业战略思维层面,这个战略理论同样很有价值,其实可以应用到企业管理的如下诸多方面。

 

用竞争力思维构建企业竞争力

 

当认识到竞争力来自对高水平平衡的追求时,无论你是创业还是当高管,一定要到公司之外的世界,去看看用户需求、市场需求。竞争力来自于对其中规律的洞察。这时候,突发奇想是不重要的,一切都要经得起外部验证。所以一个合理的方式就是通过跟随一个趋势,或者向一个已经达成标杆共识的同行学习来获得方向。国外总批评中国模仿别人,其实从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德国、美国、日本甚至东亚四小龙都是这么过来的。在已有模式基础上创新,成本是最低的。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看起来是特例的情况,就是颠覆式创新,颠覆式创新是发现未被验证的“竞争力思维”。

 

从竞争力思维的角度构建企业的竞争力,应该拥有更强的实用主义精神。在创业公司里面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一个看起来对社会很有价值,并且听起来能推动文明进步的产品,在市场上销售起来反而是没有竞争力的;而一个看起来简单甚至粗糙,靠性价比取胜的产品,却往往能博得消费者的青睐。从竞争力思维的角度看企业的竞争力,必然需要去除理想化。

 

从竞争力思维的角度看企业的内部管理,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单纯迎合员工的措施不见得能长期获得员工的认同,对于有损竞争力的一些行为需要充分地权衡尺度及方法。比如,推动企业内部的健身活动肯定是受到员工欢迎的,但是如果这个风气成了一种文化,我想可能一些企业的管理者会受不了,这就是忽视竞争力的简单化文明形态,有点过犹不及。

 

竞争力思维也提醒企业家和管理者,不要看表面现象,做表面功夫。目前一些企业里存在的讨好员工的管理行为,从企业竞争力的角度来说多少有一些问题,削弱了员工的拼搏精神。一家企业,如果老板痴迷于到处取经、做表面变化,不重视根本性的用户声音,不重视核心技术等竞争力的积累,最终注定走不远。

 

归根到底,从竞争力思维的角度看企业管理,需要围绕企业竞争力务实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保护好奋斗文化,保护好向前的突破力,对于创业公司更是极为重要,眼前做出一点牺牲也是值得的。总之,用竞争力思维塑造企业的竞争力,需要在思想和行动上形成有高度穿透力的向前动力。

 

用文明思维构建商业的抗周期性

 

但是从更长的时间周期看,文明维度对于企业抗周期意义重大,文明带来的有序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抗周期”这个词前文也讲述过,大部分中国企业家和管理者对它感触不是很深,主要是因为我们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似乎没怎么经历什么大周期,都在震荡向上,一直高歌猛进,甚至一个很激进地做投资的朋友曾经和笔者说:改革开放近40年,乐观的都赢了,悲观的都输了,所以投资要无所畏惧。这听起来让人觉得他确实没有经历过什么周期。果然,2015年和2018年的两次股灾让他损失惨重。这是一个很沉重的教训。

 

文明维度对抗周期影响最大,在这里“文明”意味着遵守规则、遵守秩序、稳健和可持续地发挥竞争力。在一个企业获得早期爆发式发展之后,企业家一定要关注企业的长期竞争力沉淀,也就是抗周期文明能力的沉淀。比如我们调研过的德国博世公司,这家比华为业务规模更大的欧洲产业巨头拥有极强的抗周期意识,设立了很完善的治理架构,并长期跟踪多个行业科技大趋势以指导战略。德国博世是一家非常重视企业永续发展的公司,并且在130多年的历史上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对于抗周期有着一般企业没有的深刻认知。

 

华为在积累了前几桶金之后,其实一直在通过西方咨询公司构建整个的战略和管理体系,不断沉淀制度文明,这也是追求抗周期的表现。一家企业如果仅仅关注眼前的竞争力维度问题,很容易陷入短视的竞争拼搏文化之中,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很多行为违背抗周期、永续发展的要求。

 

对比来看,西方的经理人制度看起来好像缺少一点中国创业者独领风骚的灵光,但这也是“文明思维”必需的,就是沉淀长期的发展价值,按照公司价值主张和长期战略科学管理,不简单追求效率,不做急功近利的事情。从抗周期的角度看,企业不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而且需要将其制度化、科学化;不仅需要维持竞争力,更要达成更高的文明要求;不仅需要保证业绩稳步增长,更要形成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因此,用文明维度思考问题,对于提高企业的抗周期能力往往会起到重要的效果。

 

文明思维和竞争力思维这一辩证思维模型的重要应用场景——领导力养成

 

作为企业家和管理者,要用这一辩证思维模型来提醒自己不要因为竞争力强而盲目自大,也不要因为固守文明的价值观而失去对竞争力的关注。也就是说,需要在文明和竞争力之间形成一种辩证的平衡思维,并且针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事情有所取舍。

 

就领导力而言,一方面,企业家和管理者需要更好地展现高水平的领导能力,也就是说,通过很多让员工备受鼓舞的激励团结团队,形成一种良性的企业文化,从这个角度看,企业文化也是领导者带给组织的最大财富;但另一方面,领导者更需要对提升公司竞争力特别是业绩有执着的追求,用成就团结队伍,一定比一般意义的措施更加有效。这背后是对领导力艺术的更高要求,既不能显得冷漠和远离员工,又不能只关注个人形象,失去高标准、严要求的执行力。

 

其实这个话题延伸出来也是非常有意思的,甚至国家和社会的运行也涉及文明维度和竞争力维度的关系问题。从一个从历史到未来的大话题来看,从中国历史上看,游牧民族从秦汉时期开始就和农耕民族对峙。基本上从匈奴开始,到鲜卑、羯、氐、羌,中国历史基本上就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竞争史。游牧民族是更加追求武力竞争力的,他们的特点是竞争力维度的周期性转换,有学者说他们的实力增长是和气候相关的,也有一定道理。比如,当草原气候温暖湿润,适合植物和牲畜生长的时候,游牧文明往往竞争力更加强大,也有着更强的攻击性。农耕文明则比较善于在文明维度构建系统,历史上比较弱的朝代中,宋代在这方面最突出,宋代的文化基本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游牧民族掌握了铸铁等工艺之后,在冷兵器时代竞争力空前提高,后来就有了横扫亚欧大陆的成吉思汗崛起。单纯从打仗的角度来说,农耕民族一直是处于弱势的。这和后来中国对峙海洋民族也有一些类似。也就是说,单纯追求文明维度的国家往往会败于追求竞争力维度的国家,但只追求竞争力维度的国家往往更加脆弱,不长久。秦朝二世而亡也是这个道理,暴秦过度追求竞争力维度,忽视文明维度,最后失去了民心。这个不延伸了,背后就是一个文明和竞争力的赤裸裸的竞争逻辑。

 

最后,提一个问题:读到此处的你,希望做一个文明维度的成功者,还是竞争力维度的强者?这个问题的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归根到底取决于如何认识当下战略环境、如何认识自己以及认清两者的辩证关系。

 

从中国现实看,无论是看大势还是企业管理,拥有核心竞争力后,做个具有抗周期能力的文明人是最好的选择!

2

2023年4月,数字化管理顾问、财经作家、书享界创始人邓斌新书《管理者的数字化转型》正式上市。在大家的支持下,在一周内,《管理者的数字化转型》荣登京东战略管理图书热卖榜第一名,点击下图进入京东立即下单:

 2

2

书享界保留所有权 |书享界 » 周掌柜 | 企业战略:文明vs.竞争力

分享到:更多 ()

评论区 抢沙发

华为管理培训 · 数字化转型培训

服务案例联系书享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