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
来源:企业管理杂志(qyglzz),书享界(readsharecn)
主持人:杨杜,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
对话嘉宾:刘永行,东方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于勇,河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张锐北京钢铁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贺天星,广州亿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
裴建锁,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
其间,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杨杜主持了以“新质生产力的‘破’与‘立’”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东方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行,河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于勇,北京钢铁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锐,广州亿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贺天星,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裴建锁等五位嘉宾参与讨论。现摘要如下(未经嘉宾审阅)。
一
技术带来文明提升
杨杜:今天讨论的主题叫“新质生产力的‘破’与‘立’”。我们到底要从就业的角度思考AI,还是为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了国家、为了人类思考AI?请各位站在企业家的立场思考“破”与“立”。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杨杜
于勇:面对创新、新技术、新革命,作为企业家,首先要考虑企业的生产力、效率、产品竞争力的提升,而不能局限于某个问题。如果对一项新技术的出现,从一开始就过度担忧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种想法是偏颇的。何况,新技术的出现往往给劳动者创造全新的、更体面的工作机会,每一项革命性技术的出现,都标志人类文明迈向了一个新的起点。
△河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于勇
杨杜:这一次我专门对刘永行董事长做了深刻研究,他把“破”与“立”的哲学观念说清楚了,从东方希望的四个理念,一层一层往前走。所以您能否从哲学和企业家立场,为我们谈谈顺势不随流的话题?
刘永行:一方面,我认为每个人都是哲学家,所谓哲学就是人对世界和人类的看法,这是我自己定义的。另一方面,人要健康,企业也要健康。我每天花3小时锻炼身体、3小时学习、3小时与员工在走廊里交流讨论,这都是为了让企业保持健康。哲学观念需要抽象成最简单的语言,正如东方希望的四大观念都可以抽象成一个“小”字。“小”是指我们生产满足人类需求的单位产品时,向大自然索取的资源要最少,只要把这个理念做到位,其他一切都可以成就,包括AI。我们要大量运用AI,把AI融入生产,因为AI是高效的工具,是帮助我们节省大自然资源的宝贵的“人力资源”。
△东方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行
杨杜:我觉得没有管理就没有管理学,企业家把企业做好了就形成了自己的管理学,刘总的哲学观也是他经历这么多年体验出来的。张总是做机器人的,你怎么看“破”和“立”?
张锐:我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两点。第一,我们“破”的是一些不符合当前形势的个别小点,“立”的是经过长期验证,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大道。第二,“破”是一个过程,它是在细微创新积累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小的破局点,随着量的积累最终形成质的变化;“立”也是一个过程,“立”的过程也是从个别小点开始,从我们能够允许一些失败和创新开始,不断确立一些新准则、新发展趋势,最终形成新局面。
△北京钢铁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锐
杨杜:你好像给我说了一个哲学概念——质变都是由量变产生的,但我觉得并非绝对。我向贺总发起一次“挑战”——刚才张总说量变一定能产生质变,意味着如果一开始就采取高维度的策略,便可能直接超越您,不再与您在同一层面竞争。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吗?
贺天星:亿航智能专注于研发新型民用电动航空器(eVTOL)和低空经济的生态解决方案,如今被业内视为低空经济领域的头部企业。十年来,我们都是围绕“破”这个主题不断探索,好不容易才“立”起来。
△广州亿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贺天星
很多事物从开始“破”的时候,就意味着新的事物要“立”起来,无论你是否接受,主动或被动,都无法逃避。今天,我们探讨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AI时代的到来对我们到底会产生什么影响。其实,新技术是非常好的工具,随着先进工业文明的发展,比如有了汽车、蒸汽机、飞机、高铁,甚至目前最前沿的无人驾驶自动化电动飞行器,让大家出行的里程从被堵车时的1小时直接缩短至10分钟,它带来的是整个产业生存空间的改变,是最好的“破”。而“立”起来的就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论是新质生产力还是新质生产关系,最核心的就是推动新质消费力的发展,最终实现新质美好生活的愿景。
杨杜:维度变化的创新,是质的创新,而不是量的创新。请问裴院长,“破”和“立”在理论上怎么创造价值?请站在学者的立场,结合企业家谈谈您的感受。
裴建锁:刚才几位企业家都提到“破”与“立”怎么看、怎么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归纳了“三个面对”——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所以“破”的是不能满足需求升级的旧生产模式。所谓“立”,则需找准新质生产力新在哪儿?从经济学角度,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有助于突破几重资源的约束。例如,通过高端化打破产业链低端锁定,以智能化应对人口结构变迁,用绿色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非常明晰。作为经济学者,我们将致力于总结和提炼企业的有益探索,为更多企业实践这些变革路径提供指引。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裴建锁
二
坚持零负债,实行滚动式发展
杨杜:话题再回到刘总这里,我们到底该如何创造价值?几十年走过来,您当过中国首富,您把自己这么多年不断既“破”又“立”的经验教训,给大家分享一下,让学者、年轻人能体会到在此过程中那种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变化。能不能分享具体实例?
刘永行:案例是很多的。一方面,年龄大通常被视为一种弱势,但是年龄和健康是两个概念,我们要区别开。我们常说要扬长避短,但也可以扬长补短,当你通过学习和积累弥补年龄带来的弱势时,你的知识储备和判断力反而会成为优势。所以终身学习至关重要。另一方面,东方希望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做到了扬长避短和扬长补短相结合,从而保持了企业的健康发展。目前,东方希望的负债为零,我们实行的是滚动发展方式,即使这部分投资受损,剩余资产还是稳健的。企业不可能把所有事情做到完美,我们追求的是整体健康。减少损失,最大化社会贡献,这就是我们推行的小型化。我们追求产品生产过程中向大自然索取的最小化,并竭尽全力朝这方面努力,东方希望就是凭借这样的理念和实践走到了今天。
在个人健康方面,我20多年来坚持每年走5000公里,这让我保持了良好的身体状态。
杨杜:刘总一直在强调身体好,而且是锻炼出来的。于总有何感想?
于勇:我效仿刘总谈一点个人体会——人如何理性地面对烦恼。这也是我近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昨天我参加了一个高峰论坛,会上有一位年轻学者一直在担忧我们钢铁产量过剩,各种资源似乎都过剩,内卷严重。我理解他的烦恼,因为他出生在这个年代,我是1960年代出生的,我的烦恼是那时物资匮乏,什么都没有的时候真的很焦虑。1978年改革开放时,中国每年三分之一的外汇都用于进口钢材,而现在中国的钢材出口却面临各国的封堵。
我突然意识到,无论是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还是社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要面对烦恼。我在63岁的时候也在反思,认为人应当理性地面对烦恼,因为当你吃不饱饭的时候,饥饿是烦恼;当吃得太多时,撑得慌同样是烦恼。所以,我曾经说过,当我们的能力得到如此大的释放时,何不将竞争力转化成国力?我认为这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中国的钢铁工业如今能够将钢产量做到这么大的规模,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成就。虽然“多”带来了烦恼,但这种烦恼是一种“幸福的烦恼”。
杨杜:人不是饥饿才有烦恼,烦恼是心理问题,所以过去饥饿逼着我们拼命干,现在人吃饱了也有烦恼。这个时代变了,不愁吃、又有钱,张总如何从机器人的角度思考企业未来的发展?
张锐:北京钢铁侠科技有限公司从2015年成立至今刚好10年。成立之初,我们是国内最早研发双足大仿人机器人的企业。公司之所以能很快获得一定的行业地位,关键在于“立”了一种全新的机器人品类。这个品类的表现形式是人形机器人,带有一种科幻色彩,且很容易吸引舆论关注,我们还牵头制定了一些国家标准,从而“立”住了行业地位。
2017年,我们的第二代人形机器人与撒贝宁共同主持过央视一套《机智过人》节目,当时全中国只有我们拥有人形机器人。从我的角度看,人形机器人的出现表面上是增加了新的品类、新的维度,其实它的出现也是基于大量相关技术的积累,包括各种结构设计、算法设计、零部件的技术突破。人形机器人要真正“立”住,需要结合行业数据和应用场景,无论人形机器人应用在哪个行业,它都需要有细分领域的经验模型。起初,对任何一家做机器人的公司来说,都没有行业模型、经验数据,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结合各种场景(包括如新能源发电、应急救援等),不断打磨新产品。在打磨过程中发现,原本设想的市场需求与实际需求存在差异。比如钢铁行业和冶金行业对现场工况有特殊要求,单纯依靠人形机器人的设计方法无法完全解决现场问题,但通过与现场经验和工况的结合,逐渐形成另一种品类,这也是机器人发展的必经过程。
如今,人形机器人备受瞩目,从我个人的经验看,盲从并非明智之举,我的判断是,目前能够贴合各种现场需求的解决方案才是更好的出路。这种“立”也是一种“破”,我们颠覆了自己最初提出的一套理论——曾经认为人形机器人就是最好的、唯一的、最终的解决方案,而现在则是多种方案并存。尽管如此,人形机器人仍将得到长期发展,因为它代表了技术的前沿和未来的可能性。
△现场观众与演讲嘉宾交流互动
杨杜:我在国外经常看到飞行器飞来飞去,这可能是我们未来的一种场景,从贺总的角度看,我们到底应该“破”什么?“立”什么?我们这些年长的人特别想坐你们的无人机四处飞,能帮我们实现吗?
贺天星:亿航在成立初期在中国无人机行业排名前列,后来从小型无人机领域转型,全部切换到现在的大型载客、载物类和应急类自动化无人飞行器赛道。2016年,我们在美国CES展会上发布了全球首台多旋翼纯电动全自动化载人航空器,当时,美国主流媒体在报道中写了两个标题,一个是“空中机器人来了”;一年后,媒体提得最多的是“空中特斯拉来了”,反映了他们对这种新型交通工具的定位。
后来,我们一直打磨产品,如今已成为全球首个“三证”齐全的载人eVTOL航空器企业,我们也是全球唯一获得同类产品适航证的企业。
刚才杨老师提到亿航为什么做这件事。目前,地面交通空间虽然广阔,但已出现集中饱和的问题,尤其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无论地铁还是私家车、公共交通还是网约车,都非常饱和。然而,国家定义的600米以下的低空域空间,却是一片尚未被充分开发的领域,同时也是最适合人类交通活动的空间。
600米以下的低空域紧密围绕着日常生活,飞行器作为一种立体交通工具,一旦投入使用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地面交通可以被视为0.5维,因为即使在高速公路上,车辆不允许掉头,只能前行至下一个路口,地铁也无法逆向行驶。但低空域是六维一体的空间,其容纳的交通流量远远高于地面,是非常好的人类生存空间。
杨杜:请裴院长点评四位企业家的发言。
裴建锁:我说两点。第一,四位企业家都讲到了价值问题,实际上因为我们各自都创造了使用价值,所以才有了市场价值。第二,围绕几位企业家的发言,我想其中蕴含着“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变的是生产工具和创新手段,而规律性的需求本质是不变的。比如今天在座的四位企业家很有代表性,它们满足的是衣食住行这些不变的需求本质;而刚才几位企业家都在探讨如何更好地满足更多样化的需求,从“有没有”变为“好不好”,这就是不变中的变。
三
年轻创业者要克服容易“飘”的通病
现场提问1:刘总的故事我十几年前就在拜读,您作为穿越周期的企业家,在目前如此内卷的情况下,希望大家对未来有什么样的展望?
△现场观众提问
刘永行:我谈两点体会。第一,我们要从具体繁杂的事务和烦恼中解脱出来,你要想一想现在跟中国五千年历史相比处于什么时代,尽管它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遇上了好的国运,身处其中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过度焦虑呢?不焦虑是一种健康的表现,所以我强调健康。我通过锻炼,保持跟年轻人一样的身体状态。
第二,有了健康的理念,就会有健康的思想、健康的行为,把健康的理念传递给员工,企业自然而然就会健康发展。有了健康的整体,同时要容忍自己的不足之处,因为人无完人。东方希望仍然可以做到不上市、不融资,就是靠自己滚动发展,尽管有损失,但我们依然拥有优质的资产,值得我们滚动发展,走自己独特的道路。为什么?因为我们处在国运昌盛的时代,处在五千年历史中最好的时代之一。
杨杜:年轻人没必要焦虑,你升一维,想想国力、国运、宇宙,一定有太多正能量会产生出来。
现场提问2:我是阿里巴巴的刘光达,问于总一个问题,在目前的AI形势下,未来5到10年企业在生产关系上会发生什么变化?
△现场观众提问
于勇:其实我也在思考,未来AI究竟会给制造业企业带来哪些重大变化,这的确是我们要面对的,但有一点我可以确定:未来的制造业大国和未来制造业最前沿的领域,必然是AI覆盖率极高的行业。比如,随着我们的客户端——制造业的不断提升,对材料供应企业最大的挑战之一是提升产品品质,我们现有智慧在解决产品质量、表面处理技术、成分控制等方面越来越接近极限时,AI应运而生。因为AI本身具备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是人脑不具备的,人脑和AI的区别是人脑有逻辑、有思维,未来肯定可以驾驭AI,但人脑不能并联,AI是可以并联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未来社会对产品质量的无限追求和对现有经验、基础知识的全面集成,AI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现场提问3:我是做管理咨询的,我想问张总,您跟贺总都是年轻创业者,您一定遇到过很多困难,现在年轻创业者很多,他们在创业的时候都有理想,也都有困难,请您给他们一些建议。
△现场观众提问
张锐:第一点,我已经创业10年,作为一个相对比较年轻的创业者,我建议年轻创业者要感谢父辈甚至更年长的创业前辈们,我们现在无论取得什么样的成绩或者在某个细分领域有相对亮眼的表现,都要知道这是建立在很多人共同努力的基础之上的。没经历过一些事情,稍微获得一点荣誉就“飘”起来,这是年轻创业者比较容易出现的通病。年轻创业者要深刻体会到老一辈企业家的艰辛与不易,不断向他们学习各种企业的经营策略。
虽然我的公司成立仅有10年时间,但我见证了太多科技企业的兴衰存亡,目睹了很多好朋友创办的企业从盛极一时到悄然落幕。我的公司每年都会遇到大量机遇和挑战,但我的心态始终平稳,我不会因为一时的虚荣或宣传报道就陷入自我陶醉。如今世界变化迅速,十年前做人形机器人的企业只有我们一家,现在国内已有众多厂家参与其中。我们要保持平常心态,永远向其他人学习,尤其是向有资历的同行和企业家学习,它们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必然是抓住了一些关键点,这也是现在企业家非常注重的。
我们成立公司的初衷,必然是因为我们有一些独特的优势,或者说如果我们不去做这个行业可能无法快速发展。这些关键理由对年轻企业家非常重要。
杨 杜:最后大家每人说一句总结一下,从刘总开始。
刘永行:健康。
于 勇:做钢铁的要有钢铁情怀。
张 锐:在我们这个行业,变构和跨域是方向。
贺天星:第一科技向善,第二追求生活。
裴建锁:拥抱变化、把握不变;守正创新。
杨 杜:我认为AI只是“三I”之一;第二个是BI,就是商学,商学是有智能、有智慧的;第三个是LI,是各位企业家的领导智慧、领导智能,是把工具、知识融合起来的东西。我觉得“三I”要并行。
高层提出“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今天看大家就是在做这四个创新——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创新。我认为未来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创造价值,就是再做四个贡献,中国的企业、企业家在技术、时代的加持之下,将来对世界、对人类、对宇宙都可能会有道路的贡献、制度的贡献、理论的贡献以及中国式现代化文化的贡献。
*该文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向企业管理杂志(ID:qyglzz)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书享界(ID:readsharecn)已获授权。


书享界保留所有权 |书享界 » 企业家与学者纵论:AI时代如何破局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