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管理培训
数字化转型培训

对话谷歌CEO:DeepSeek非常出色,坦言跟不上AI的发展速度

1△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与阿联酋人工智能部长奥马尔·苏丹·奥拉马(OmarSultanAlOlama)

版权声明

来源:清晨领导力(gh_ac4c1ab21f93),书享界(readsharecn)

对话嘉宾: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谷歌CEO

奥马尔·苏丹·奥拉马(Omar Sultan Al Olama)阿联酋人工智能部长

导语

北京时间2月12日,在迪拜世界政府峰会上,谷歌CEO Sundar Pichai道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事实:”即使我离开公司两周,回来后就会发现团队在AI上又有了特别大的进展,很难跟上它的步伐。”同时,他特别提到了DeepSeek的突破,认为这标志着AI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化的进程。”这再次说明了全球范围内都在推进AI的发展。如今,各地都在进行前沿模型的研发,大家对此都感到既兴奋又觉得这是一个转折点。”

是的,就连执掌全球顶级科技公司的掌舵人都坦言跟不上AI的发展速度。在谷歌内部,已经有约25%的代码是在AI辅助下完成的,工程师们正在尝试让AI直接接收任务并完成工作,而加入AI功能后的搜索引擎,用户互动明显提升。这些变化都在短短几个月内发生。

那么面对这样的技术浪潮,我们该如何应对?在这次难得的深度对话中,Pichai分享了个人的经验和建议。

以下是对话实录整理:

主持人:Sundar,你好啊,你看得到我吗?

Sundar Pichai:我看得到你,阁下。很高兴再次见到你。很开心能来这里,谢谢你邀请我。

主持人:非常感谢你加入我们的对话。我们本来很希望能在现场见到你,不过好在科技让我们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进行这场对话。我现在人在法国,很高兴能够以这种方式一起交流。我刚刚听说你们在法国投资建设了一个大型数据中心,这对AI领域来说是个重要举措,恭喜你们,也很高兴看到这一进展。

Sundar Pichai:非常感谢。我很期待接下来的讨论。

主持人:那我先说一下这次对话的大致方向,我们的时间大约是30分钟。我们先谈谈谷歌在前沿科技领域的一些重要进展,然后再聊聊谷歌的企业文化,以及能给政府带来的经验启示。最后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们会问一些关于你个人经历的问题。

Sundar Pichai:好的,我很期待。

1

谈DeepSeek深刻影响

主持人:你知道,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每当人们谈起某项重大技术突破时,都会说“我们迎来了一个AlphaGo时刻”。如今,大家讨论更多的则是“DeepSeek”以及它带来的突破。我想你肯定也经常被问到这些问题,但我还是想听听你的看法:

  • 你认为这项突破的意义在哪里?
  • 从中学到的经验是什么?
  • 从政府角度来说,我们在这方面应该关注些什么,尤其是中国公司在这方面的宣布?

Sundar Pichai:好的。我认为DeepSeek团队做得非常好。往后退一步看,它再次说明了全球范围内都在推进AI的发展——这已经是一个全球化的进程。如今,各地都在进行前沿模型的研发,大家对此都感到既兴奋又觉得这是一个转折点。DeepSeek吸引大家注意力的一点在于,它让一个高效的模型面向开源社区,所有人都能马上使用到它,这自然令许多人兴奋。我们也一直密切关注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始终明白要想真正服务全球用户,模型本身就必须非常高效。坦白说,我们自己也在做类似的事情,比如说用在Gemini Flash模型上的一些非常高效的技术。我最大的感触(我们自己也深有体会,因为我们一直在做)是:这种智能会变得随处可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使用它,从而会深刻地影响整个世界。DeepSeek的创新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

主持人:几个月前,你们似乎也取得了一个令人瞩目的突破:在量子科技领域的一项重大进展,展示了量子计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接近现实。能否谈谈这个进展?对于政府来说,现在就开始考虑量子计算的监管是不是还为时过早?我们是在谈明年、五年还是十年之后才能看到量子计算的影响?这一切让你最兴奋的是什么?又有哪些潜在的风险需要我们关注?

Sundar Pichai:我们在量子领域的进展确实非常令人期待,多年来一直专注于这一方向。我认为我们在全球处于最先进的状态。最近的突破在于,我们可以在5分钟内完成某种计算,而用当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之一去算,需要超过10泽秒年(10^26年)那么长的时间——这比宇宙存在的时间还要久。但更重要的是,这一成果显示我们可以在误差校正方面取得突破,从而有希望构建大规模、容错的量子计算机。在我看来,现在的量子领域有点像2010年代的AI。那时我们做Google Brain,还在做一些早期探索。所以我会说,五到十年的时间,我们就能看到实际有用的量子计算机。至于政府层面,我觉得现在要全面监管量子技术还太早,但了解这项技术、并开始做一些准备还是必要的。第一个领域自然是加密技术。再往后,我认为可以参考如今对待AI的方式——你需要一个“量子集群”,让研究人员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开展前沿研究,我会采取这样的规划思路。

主持人:一直困扰我的是,如果让传统的计算机去验证量子计算结果,可能需要数十亿年才能判断它到底对不对,那我们怎么确认量子计算出来的结果就是对的?万一它只是给了一个胡乱的数字呢?

Sundar Pichai:确实,用传统计算机来完全模拟或者重复整个量子运算会非常困难。但我们目前采用了其他验证技术,能够用与计算过程本身不同的方式来验证结果的正确性。我们通过这种“三角验证”来确保它真的是对的。

2

谈谷歌AI产品进展

主持人:好,那我们转到你们在AI领域的另一项业务。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目前Google上每天大约有85亿次搜索(如有错误请纠正),这个数字已经超过地球的人口总数。另外,每月约有49%的互联网流量都流向Google。得益于这些优势,你们在AI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也让Google在AI领域持续领先,因为全世界的人都在用Google问问题。不过也有人说,如今很多人开始用ChatGPT、Gro或者别的搜索引擎来搜索信息。你觉得这对Google会有影响吗?还是说Google的增长目前仍然高于可能被这些平台分流的部分?

Sundar Pichai:从大局来看,我们的核心使命是向人们提供信息。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还在不断增长,所以我不认为这里是一个零和游戏。我们仍然看到搜索业务的持续增长。最近我们在搜索产品中引入了AI Overviews等功能,结果发现用户和搜索的互动比以前更多了,使用率也提升了,包括各个不同的用户群体,所以这对我们来说是个积极信号。更长远地说,我相信AI会拓展搜索的机会空间,不仅是对我们,也包括其他公司。例如,随着AI代理能力的发展,用户不仅能提出问题,还能真正让系统帮他们完成任务。这将帮助人们在各个领域显著提高生产力,我觉得这里的机会空间很大。在这么宽广的格局下,我当然期待我们能保持领先,但我也认为肯定会有其他企业在这个生态中做得很好,就像当年的互联网一样,最后并不是只有一家互联网公司取得成功。AI也会是如此。

主持人:如果把视角再放宽一点,会发现Google几乎在所有的产品中都加了AI这层“底座”。从Google Pixel的摄像头到自动驾驶汽车,AI成为核心所在。说到自动驾驶汽车,你们旗下的Waymo可能是全球最先进的自动驾驶公司之一。为什么我们还没能在更多的国家看到它的应用?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加快这个技术的落地,而不是让它遥遥无期?

Sundar Pichai:我对Waymo也一直十分兴奋。过去一年里,Waymo的进展非常明显。我们从一开始就非常看重安全,所以我们的目标是先打造一个非常安全、可靠的“Waymo驾驶员”,然后再进行大规模应用。这些年我们确实展示了这个方面的进步,AI赋能帮助很大。

目前Waymo已经行驶了超过3300万英里的实际载客里程,而且与人类司机相比,Waymo在造成伤害性事故的频次上减少了78%。这一年里,Waymo在美国的凤凰城、旧金山、洛杉矶等地提供了400多万次无人驾驶服务,每周大约有15万次付费乘车,规模上也是第一家能做到这一点的自动驾驶公司。现在我们也在加快扩张,计划在2025年前进入10座新城市,而且即将在日本进行首次国际化的试点。所以我们非常愿意和创新国家合作,比如你所在的国家也是我们非常感兴趣的合作伙伴。目前技术层面已经非常可行了,接下来就是要与监管部门和世界各地政府携手合作,让它更大规模地落地。

主持人:那太好了,我们也非常欢迎你把阿联酋放到合作的时间表里。我有一个想法:一旦我们实现某些技术,比如自动驾驶或者AI,本质上它会在创造新工作的同时,也让一些旧工作消失,这种变革一定会带来阵痛。我最近常在想,当我们坐在一辆无人驾驶的汽车里,从上车到到达目的地,这个过程会不会诞生新的“体验”型工作?比如我知道在日本可以租一个“陪聊”朋友,会不会有类似的服务出现,让我们的通勤时光更有趣?你觉得这些新的平台或新形态的工作机会会出现吗?能否分享一些想法?

Sundar Pichai:我想说两点。第一,有一位MIT经济学家David Autor最近的研究指出,如果回看1940年以来创造的新工作岗位,有60%以前是不存在的。这说明社会一直在动态演变。类似地,互联网刚开始的前五年,我们很难想象会出现“全职的YouTube创作者”这种工作。但是现在有数百万YouTube创作者,他们真正成了小型企业,不仅自己创作内容,还雇了别人来协助。所以就像互联网一样,AI世界也一定会催生大量全新的就业机会。

另外,AI普及之后,反而会让我们更加珍视“纯粹的人类体验”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举个例子,国际象棋里AI早就击败了所有人类棋手,但现在国际象棋的热度却比以往更高,更多人开始下棋和观看棋赛。所以尽管技术会变得无处不在、生产力会提高,这期间也会有一定的冲击,但也会创造出很多前所未有的机会。以我们最新的视频生成模型(比如说V2)为例,就能让更多人比以往更容易地创作出视频内容。所以它是在不断拓展人们创造价值的方式。

3

谈谷歌企业文化

主持人:现在我们来聊聊谷歌公司本身。放眼全球,只要提到“创新”和“具备快速应变能力的企业”,谷歌都会被排在前列。很多人以为,谷歌之所以能创新,是因为给员工准备了“懒人沙发”和“免费咖啡”。但我相信谷歌的企业文化绝不仅仅是这个。首先想问你:你觉得谷歌文化为什么会如此与众不同?能不能谈谈谷歌激发员工创新的“秘诀”是什么?

Sundar Pichai:我认为这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从一开始就为这家公司设定了非常宏大的愿景,比如“敢将不可能视为挑战的魄力”。

我们鼓励大家去做雄心勃勃的事情,哪怕失败了也没关系,因为越是高难度的目标,竞争往往越少(Waymo、量子计算和AI都是例子)。而且你越是瞄准困难的目标,越能吸引优秀人才。即使最终没能完全实现宏大的目标,也往往能收获非常有价值的东西。

其次,我们倡导的文化是乐观、好奇,鼓励大家冒风险、允许大家失败。只要你愿意承担风险,我们不会苛责失败。

除此之外,我们也会做一些结构上的设计。举例来说,两年前我成立了一个“Labs”团队,规模很小,专注快速开发新产品。比如说去年他们推出了Notebook LM,就广受用户好评。所以我们会时常调整,以保证公司里自下而上的创新活力。

 

主持人:我了解到,谷歌这些年大约停止或关闭了296个项目(可能数字略有出入),但你们依旧在持续尝试去创新,推出一个又一个新产品,比如Android、Chrome、Waymo等。大部分公司如果终止了几百个项目,早就对创新心灰意冷了。谷歌是如何在大量试错后,依然保持创新活力的?你们怎么决定哪些项目要继续投入,哪些应该结束?

 

Sundar Pichai:我觉得这里有两种层面。一方面,在核心技术层面,我们会进行长期押注。例如,我在2015年就开始强调“AIFirst”,决定做全栈式AI——从研究到基础设施搭建,包括2017年就开始自研张量处理器TPU,如今我们已经迭代到第六代。这些方向我们会长期坚持,因为我们知道它们必然会实现价值,比如AI、Waymo和量子计算。另一方面,在应用层面,确实会有成功的产品,也会有一些最终没走通。既然是做产品创新,就难免会有失败。判断应该继续坚持还是适时止损,这需要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当然我们也不一定总能判断准确,但只要在产品层面保持这样的迭代,不断尝试,就是公司保持新鲜感和进取心的重要方式。

 

主持人:我们昨天还跟一位跨国公司的CEO聊到一个“赌徒困境”:什么时候该止损,什么时候该继续下注,直到赢得最后的大奖。最后一个关于公司文化的问题:你们会不会鼓励谷歌内部员工使用自家的生成式AI?有没有专门让大家学习如何用生成式AI?还是说你们暂时先观望,等看清楚这项技术对于员工和文化的影响再说?

Sundar Pichai:我们内部很推崇“Dog fooding”(吃自己的狗粮),也就是内部员工要率先使用我们自己的产品,走在最前沿。有两个例子:

在写代码时用AI提供建议。我们为工程师提供了AI工具,可以在他们写代码时自动给出建议。现在大约25%的代码都是工程师在接收了AI建议后完成的。我们还在深入研究一些更智能的项目,比如让AI代理能直接接收任务,然后真正帮工程师去实现更多的工作。

我们把很多企业管理流程都尝试用AI来提升效率,比如客户服务能否由AI完整处理等等。总之,我们非常鼓励员工去使用AI,并且会对使用成效进行度量。

当我们在内部找到一些成熟的解决方案后,就会把它们打包成GoogleCloud的服务,提供给我们的企业客户,这样形成良性的循环。

主持人:在阿联酋,迪拜王储在看到生成式AI的潜力后发起了一项计划,要在城市乃至全国范围内培训一百万人学习如何更好地使用这些AI工具。我们坚信这些工具能改变世界,大家需要先学会“如何提问(Prompt)”,如何更好地从中获取价值。我很高兴你们也在推动类似的工作,不管是在写代码还是其他业务里,让人们更好地使用AI。接下来我想问一些关于你个人的问题。你的经历挺励志的——一个出身印度普通家庭的孩子,怀揣着改变世界的梦想,最终成了全球最有价值、最具知名度的公司之一的CEO。你觉得自己为什么能够走到今天?有哪些关键因素?

Sundar Pichai:回想起来,我确实算是某种“幸运”。我很晚才接触到科技,小时候等一台电话就等了5年,所以我对科技改变生活的力量印象非常深刻。当时,我就很渴望获得这些技术,并希望能让更多人也能享受到它们。后来我选择加入谷歌,就是因为它的使命宣言“让全球信息触手可及”深深打动了我——我非常认同这样的愿景。我认为要想做出好的成绩,就要有一个能让你发自内心热爱的使命感,这会激发你做出最好的作品。同时,你需要不断挑战自我,去跟比你更强的人一起工作,这样才能持续学习和成长。这大概是我的一点体会。我觉得每个人的道路都不同,但如果能找到真正与你产生共鸣的目标,你就会全力以赴。

4

谈对AI的思考与建议

主持人:听了你的故事让我觉得特别鼓舞——这就意味着,也许某天在中东某个偏远乡村出生的孩子,也能成为世界顶尖公司的CEO。我发现每个人好像都有自己的“着迷点”。你自己最“痴迷”的是什么?

Sundar Pichai:目前我几乎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AI上。它的发展速度让我感到前所未有地震撼。就连我自己,如果离开公司两周,回去后就会发现团队在AI上又有了特别大的进展,很难跟上它的步伐。所以我现在很专注在如何推动AI技术的发展,也在考虑如何让它快速落地在产品中,以及怎样确保“负责任地使用”。我们想大胆拥抱创新,但也要考虑潜在风险,这成为我目前的“痴迷点”。

主持人:那在你看来,AI最让你担心的是什么?我们常说谷歌其实能做更多,但你们也在自我约束,因为你们希望负责任地推出产品。对政府而言,我们最应该关注AI哪些风险?

Sundar Pichai:政府首先要重视AI带来的机遇。我想借此机会也肯定一下阿联酋的前瞻性,比如你本人在2017年就成为了国家级的人工智能部门负责人。

  • 我认为没有任何一项技术会比AI更深刻地影响经济,所以政府应该在:
  • 基础设施上投入(算力、数据中心以及能源转型等),阿联酋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 人才培养(让民众掌握AI技能,你提到的“培训一百万人学会Prompt”就是好例子);
  • 开放数据(尤其是公共领域的数据,用AI来提升医疗、教育、交通、灾害应对等领域的效率);
  • 以及在高风险应用上制定适度的监管框架。

至于风险,AI确实强大,且具备自我迭代的潜力,需要所有从业者都保持谨慎。比如深度伪造(deepfakes),我们就需要全球统一的标准、相关法律法规来应对,包括对AI生成内容进行检测与标记。所以我觉得政府层面需要在抓住机遇和防范风险之间找到平衡。

主持人:说到深度伪造(Deepfakes),对于你们这些知名人士来说,风险会更突出。我们能怎么应对这种情况?

Sundar Pichai:我们确实正在研发技术,努力将水印嵌入到生成内容里。我们有一个叫做“Synth ID(Syn ID)”的方案,用于对图片等生成内容进行标记、以及公开相关检测工具。还要和其他公司一起协作,把它变成行业标准。整体来说,我们肯定要鼓励AI创新,但在某些特殊领域也必须实施监管。就像金融业本来就有反欺诈法规一样,AI领域也需要类似的法律,深度伪造就是其中一个典型问题。

主持人:我喜欢问各国或各组织的AI负责人一个问题:假设你明天早上醒来后,发现你成了我——也就是阿联酋的AI部长。有什么是你觉得当下我们还没做,但能为阿联酋或任何国家带来最大价值的?

Sundar Pichai:我会更聚焦在四个方面:

  • 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我认为大多数人都低估了基础设施转型的重要性,不光是算力、数据中心,还有能源的供应和转型。阿联酋已经做得很不错了。
  • 人才技能培养:要让整个社会都能完成AI时代的转型,这项工作量巨大,需要政府在教育和培训方面下大力气。
  • 鼓励开放公共数据:很多政府部门还没有充分挖掘或共享数据,这对于医疗、教育、交通、灾害响应等公共服务来说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 制定兼顾创新与风险的监管政策:对于那些高风险应用,要有相应的规制或标准。这就像你要为金融领域定规则一样,AI也需要同样审慎对待。
  • 最后,我想强调对AI抱持乐观态度也很重要。这个技术发展得非常快,必须去拥抱它,否则就会错失良机。

主持人:非常感谢你抽出时间回答所有这些问题。我祝你在法国一切顺利,也希望明年能在我们这里见到你。

Sundar Pichai:谢谢你,我也期待能有机会亲自来拜访。祝一切顺利,我们下次见。

5

640 (2)
88

书享界保留所有权 |书享界 » 对话谷歌CEO:DeepSeek非常出色,坦言跟不上AI的发展速度

扩展阅读请点击
分享到:更多 ()

相关推荐

评论区 抢沙发

华为管理培训 · 数字化转型培训

服务案例联系书享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