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管理培训
数字化转型培训

樊登读书今天改名,联合创始人郭俊杰谈成长

1

△樊登读书联合创始人郭俊杰

版权声明

来源:本文节选自《简单做事》

作者:郭俊杰,樊登读书联合创始人

 

导语

2023年2月21日,“樊登读书”宣布启用新名“帆书”。相信各位管理者对樊登读书会不陌生,樊登读书正式成立于2013年,由樊登、郭俊杰、田君琦、王永军共同发起。“改名是想让大家知道,这里不只有我,还有非常多各个领域的学者专家,你可以尽情听你想听。”樊登谈及,新名字谐音“翻书”——人生如海,好书是帆。成立十年,几位创始人有什么感悟与成长?在《简单做事》这本书中,郭俊杰为我们详细地讲述了樊登读书的创业故事,也分享了他的读书心得,今天,我们分享摘录其中部分精华给大家。

u普通人如何把握趋势

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认知差。不仅是同一认知层面上彼此的选择差异,还包括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层级不同。很多时候你认为自己很擅长的一些内容和知识,可能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只属于业余爱好的范畴;哪怕周围人都觉得你在这方面很有优势,但是从专业角度来看,你输出的价值点可能依然是不够的,至少不足以打造成产品。这种情况下,再朝着打造该内容品类的个人IP的方向做,难度系数就非常大。

2
《简单做事》
郭俊杰/著

我给大家推荐一个PSD的模型,以及非常核心的四点论。

什么是PSD?P,Poor;S,Smart;D, Desire。

1.“P”,Poor,不满足

Poor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物质上的相对不满足。这里并不是指物质享受上的不知足,而是指你能敏锐地觉察到原有的消费品体验过程中有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进而在追求更好的物质体验的过程中实现产品的迭代,也就同时挖掘到了商业价值。二是指追求自己精神世界的成长。比如,你原来只喜欢看文学小说,现在也会看一些实用性的书,比如告诉你摩托车怎么修、足球怎么踢的书等,你总会关注一些精神世界的新东西,保持一颗好奇心。

并且,在追求物质与精神满足的过程中,你的输出会倒逼你的输入。特别是你作为知识IP向外输出的时候,你的用户会很快让你意识到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从而倒逼你更广泛和深入地学习。

2.“S”,Smart,对业务的洞察

这里的“Smart”和大家一般理解的“聪明”不一样,此处它偏向于指对某个商业价值的判断和业务趋势的洞察。也就是说,你非常清楚自己擅长传递什么样的价值,以及以什么样的内容和形态去传递。这其实是一种业务上的“聪明”,意味着对业务本质的洞察。

打个比方,你想要教一些用户学会在短视频平台做内容输出,首先得知道你的潜在用户是谁,对他们而言你能提供的价值是什么,与用户的核心诉求匹配的产品和服务的模式是什么,以什么样的价格区间进行售卖等,你需要对这种业务链条上的各个节点都做出判断。

3.“D”,Desire,超强的渴望

我一直认为,那么多在短视频平台做直播的主播,他们能坚持生产迭代新的产品和内容的动力一定来源于自己的价值感和意义感,来源于直播间学员的反馈,比如“我因为某某老师的课和产品,有了什么样的行为或思想改变,生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这其实是一种利他的思维,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自我驱动力。因为如果你的内容或者产品不能为别人创造价值,无法让别人发生好的改变,那么这个产品就算你认为好,其实也无法给别人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还能收到用户的持续正向的反馈、发自内心的感激,你的渴望就会被极大程度地激发出来。

在人生中还有很多方法和机会能够提升自己的独立决策能力。有一些小小的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练习强适应力

我四年级开始住校,其实也是无奈之举。当时我们几个村子合并,四年级以上的孩子必须要在一个学校上学。我被迫走读,每个礼拜回家一次。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成长中很多时候你需要面对的是被动形成的局面,而不单单是主动选择的结果。

客观上,正因为没有每天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反倒让自己在对未来的判断,以及下意识的选择方面和同龄的小伙伴有很大的不同。我需要自己打理基本生活、学习以及人际关系,自己处理冲突矛盾等。我需要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下,综合各类条件做权衡和取舍,把事情推向最趋于正确有利的方向。

在那几年期间,我不知不觉之中用自己的学习力和自由意志成全了自己的个性,也养成一个习惯,那就是更多地倾听大家的意见,同时更独立地做自己的决定。在练习做决定的过程中,我逐步培养起自我做主的能力,内心足够笃定,因为我已经经历过很多次类似的抉择过程,哪怕有一些选择不是特别好也没关系,我有足够的底气来承担结果。

1)在事上磨炼自己

我觉得成长更多是通过体验得来的。经过某些事情的磨砺,你会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也就是所谓的“学中做,做中学”。别人的意见你可以听取,但是决定需要你自己做。

有自己擅长做什么、不擅长做什么的意识,也是做决定的一个前提。有时候人们犹豫不决或者困顿不前,其实是因为对自己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不清楚自己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事情做完会有什么后果、自己有没有能力承担。受父母管束越多的孩子,成年之后这种迷茫感会越强,因为在脱离了父母的保护、引导之后,真正地面对和认识自己,为自己负责,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而在这种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就是要靠不断经人经事之后总结和复盘,才能有所收获。

3)适度反思,拒绝内耗

就创业来说,如果你的项目不是特别成功,总是出现一系列问题,我觉得也不需要过度反思。在反思这件事情上,大多数成年人都只会做得太多而不会太少。过度反思时,可能更多的情况是沉浸在懊悔的情绪中自我内耗,反而将失败这件事情本身的意义和收获置之脑后。相比而言,失意忘形比得意忘形更加可怕,后者只是偶尔迷失自我,前者却是自我的溃散。所以,就算某个事真的做错了或者没做成也不要紧,没有什么经历是毫无意义的。

4)自信的谦虚:相信自己,更有能力相信他人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当城里的孩子奔波于各类补习班的时候,我和小伙伴在一起斗蛐蛐、抓蝌蚪、爬树的嬉戏中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在对大自然的探索过程中,农村的孩子天生就抱着敬畏心和好奇心,也带着一种无意识的谦虚,比较愿意去获取信息,也愿意不断地学习和研究。

我常说,真真诚才能真自信,真自信才能真真诚。

这句话的第一层意思是说,真正的谦虚,其实是一种自信的谦虚,需要以足够相信自己为前提。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相信,那么他对于世界的怀疑程度很可能也是比较高的,对别人的相信很可能也是伪装出来的。

这句话的第二层意思是,相信自己跟相信别人并不矛盾。有些人相信自己,就觉得什么事情都要自己亲自干才行,不能这么理解。我们所说的自信或者相信自己,意味着你对自己的能力边界有一个客观的判断,同时在信任自己能力的基础上,对于别人也有一个相对客观的判断,相信自己的同时,也相信他人。

我们常说要相信他人的善意,在这种心态的驱动下,大家会为了做成一件事,简单而纯粹地去努力,没有心理上的隔阂,没有不必要的伪装,这样才能够一起把这件事情做好。善意的驱动让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到每个人的优劣势,进而都能够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发挥自己应有的才能,做成事情的同时成就彼此。在这个大前提成立的基础上,即使有一些伙伴的业务能力弱一些,我们也愿意多花一些时间和他共同成长,给他更多的空间和帮助。

我们应该如何客观地评价自己呢?

1.遇到问题,学会去想好的部分

面对很多事情,你所设想的和实际情况是有落差的。我的个人建议是,在任何坏事发生之后,先去想它好的一面。哪怕这件事情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你也要善于发现它好的那一面。比如,一年有五六个项目你都没做成,心里挺挫败也挺焦虑,越着急越想证明“这不是我的问题,肯定是项目不对,我再换个项目就可以了”,所以急着再去找项目。这种情况下,你反而可能会再次经历失败。我觉得最好的方式是停下来思考和复盘,告诉自己以后遇到这类的事情该怎么处理,哪些点应该规避掉,哪些好的部分自己做得其实挺不错的。

当然,这个过程中,切忌盲目乐观,以免失去基本的决断力和发现并纠正问题的最好时机。这时候,不妨去咨询身边的人,问问他们对你的真实反馈是什么。

在这个过程当中,还可以总结自己给其他人带来的好处、自己的收获与成长,以及需要去学习和提升的地方。

2.自知的人,总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大部分人遇到问题,都会去复盘和反思,然后重新规划路径,再次开始。但切不可反思过度,掉进情绪的坑里。认清自己是一个非常困难且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们仍然不能放弃对自我的探寻。我们要不断地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不断地去试图弄清楚“我是谁”。

举一个例子。我最近两年开始尝试更多的运动,原来上学只会篮球、足球这类基础运动,后来慢慢开始培养其他的一些体育爱好,比如打网球、高尔夫等。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协调性不好,这几乎算是我的劣势。这就是我对自己的一个基础的认知。

当然如果你还是无法确定,可以去跟别人探讨。你通过别人的反馈,也能形成对自己优劣势的基本认知。千万要注意的是,如果别人指出你的劣势,不要下意识地去对抗,而是要尝试相对客观地接受或者拒绝,说到底最了解你的还是你自己。自己的基础认知会慢慢地形成,但是这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最近我跟朋友聊天,才忽然意识到,自己年轻时经历的许多挫折,其实是对自己估计过高导致的。那位朋友说得很好,我们必须诚实、客观地接纳自己,这样才会更容易找到事情背后的真实原因,以及获得提升的方法。以高考为例,这是我人生第一个比较重要的节点。那个时候,我正处在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的年纪,对自己估计过高。当时在我们学校,高二就可以参加高考,我和很多成绩靠前的同学一样,都认为自己肯定没问题,但结果是我落榜了。

之后我重新复习,再次备战高考,最终考上了还不错的大学。但这时候,我对自己的判断已经和最初的设想完全不同了,这个过程无疑非常痛苦,但也让我快速成熟。

现在更加客观地看待高考这件事情,我知道不是每个同学都能考到最理想的大学。不管别人如何给我打气加油,我都不应该丧失对自己的基本判断。如果我当时选择回避,后来就不会对高考有一个客观的分析。

当然,人都有不足,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意味着自己就一无是处。相反,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真实、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劣势以及应该要走的路。

3.避免陷入思维定式,别让经验成为包袱

每个人的经验都塑造了独一无二的自己,如果拿自己的经历去揣度别人,就会带着很强的经验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

初中时我成绩很好,所以我特别不理解,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为什么就是考不好。印象最深的是,每次考完试之后,学校会贴一个红榜,把所有人的成绩都公布出来。一次,榜贴出来之后,我站在榜前嘀咕“为什么这个人就考这么一点分”。我不知道的是,当时那个同学就站在我身后。过了几年同学聚会的时候,我们再碰面,他说“我当时心里恨死你了”,我知道这是句玩笑话,但是哪一句玩笑背后没有一点真情实感呢。

到了重读高三的阶段,我开始有机会对人性产生非常不同的认知。那时,老师安排我和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同学做同桌,过了一段时间,该学的内容都学得差不多了,我就开始观察同桌的生活、学习方式。我观察他为什么学习不好,然后理解了,其实他也很努力,但就是无论如何都达不到理想成绩。同时,我跳出“成绩至上论”来看,发现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长处,只是我以前忽略了。这让我意识到,不要随意地判断一个人,不要随意给一个人贴标签,这是非常狭隘的。

有一次,我们班主任生病了。大家都在正常上课,只有我的同桌问我要不要去看老师。我就想,为什么那些成绩好的同学没有人想到放下手里的事情去探望一下老师呢,反而是我这个平时最让老师费神的同桌有这样的意识。我当时一下子就觉得,人性的光芒就在他身后闪耀。

放学后,他就骑着摩托车带我一起去看老师了。路上,他突然说“我们看老师也不能空着手去啊”,于是我们准备买点水果,走到水果摊前,他突然发现自己没带钱,问我带了没,我真是哭笑不得。我的这位同学情商很高,但同时也有点人性中的小狡猾。通过类似的经历,我逐渐意识到,人并不像武侠小说中写的那样非黑即白,人性是复杂而多变的,不要简单地判断一个人。有了这种意识,你会变得更加多元,也就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4.深度反省能力

我感觉自己是一个自我意识比较弱的人,但是想要接受听起来不怎么舒服的好建议也不容易。

举个例子,大约10年前,有个朋友说我说话太快了,听不明白,送了我四个字:沉默是金。他的意思是当你想说某个事情的时候,先沉默3秒,想清楚了再说,说的时候也尽量慢点,让别人听得更明白。作为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听到这样的建议,我的第一反应是被冒犯了:“你说‘沉默是金’是什么意思?”后来我想一想,才明白这其中的两重意思——想清楚和慢慢说。

当你能够接受这样一个听起来刺耳的建议,并且为此做出改变,你就能更好地成长。表面上看,这个建议可能触碰了你的边界,实际上只要你吸收得足够好,就会让它变成你成长的机遇与动力。

5.积极倾听多元的声音

不管别人提什么意见,我是否认可,我都会先倾听并感谢他的直言不讳。我会更多地鼓励员工敢于说真话,敢于“冒犯”上级。我相信这样能够让组织变得更有活力,如果连员工自由表达的机会都剥夺了,组织的活力也会渐渐丧失。

我不是一个记仇的人,对那些很无厘头,甚至有点恶意的建议,我一般不理会;但是对那些好的建议,我会积极地听取,并且吸收消化。要想养成这种心态,需要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怕说错话,怕被别人怼;

第二个阶段,不再害怕说错话,只要被别人怼,就选择回应;

第三个阶段,别人怎么说,其实并不重要。

世人皆有观点和偏见,有人支持你,必定有人反对你。好比你在直播间遇到个“喷子”,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别去管他,因为有的人提出的不同的问题和看法,只是基于他的认知和经历,对于也许没有过这样经历的我们来说,他的话只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也颇有些无病呻吟的嫌疑。

多看书

大家如果想要更快地学习和成长,一个很好的办法还是多看书。

关于读书,我有几点建议。

1.自主学习的前提是主动搜索

现在的短视频平台,日活非常高。你随手一刷,几分钟内就可以刷好几个视频,因为平台有一定的算法和推荐机制。但我建议你更多地使用主动搜索,而不只是被动地看推荐内容,要尽可能地用主动搜索干扰平台的推荐,破除平台的信息茧房。因为平台的推荐,80%~90%都是你以往关注的以及强相关的内容,只有少量信息是你原来没有注意到的资讯。

如果不主动搜索,就会被平台一直“圈养”着,封闭在信息茧房里。我记得之前看到过几篇刷屏的文章,主题就是“困在算法里”。要想跳出来,关键在于主动检索,找一些搜索的关键词、兴趣的切入点、知识的切入点,找到这些点是第一步。

2.选择感兴趣的东西翻一翻

持续学习最重要的是保持兴趣。看书很容易因为感到无聊而产生很强的挫败感,从而丧失兴趣,所以我给大家推荐的方法是翻书。比如,我的车上通常会有两本不同类别的书,有的时候我就把它们摆在自己随手拿得到的地方,有空就翻一下,总归会有一些收获。这期间,你可能会突然对某一种东西感兴趣,然后去学习。至于怎么翻,我觉得可以翻你感兴趣的部分,不感兴趣的部分跳过去就好。只要能够保持兴趣,不至于感到痛苦,你就会坚持下去。

翻书就像刷手机一样,有事没事就翻翻书,养成翻书的习惯,总有一天你会觉得“这本书还不错,要不我看看吧”。当然,也有些书你翻了觉得真的没有意思,就丢到一边去。总的来说,翻书翻得多了,你总会发现一些值得读的书的。

这其实就是多创造一些和书籍接触的机会。从本质上来说,经典的书籍,尤其是经典文学和艺术类书籍,还是非常值得去认真读,去感受其中的人文气息,获得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悟的;而工具类书籍的知识,可以靠翻书,或者音视频类的知识付费产品补充。

3.选择所在行业的资料去精读

如果你在工作上有需要,可以在某一专业门类深度学习。举个例子,最近我在看基金从业资格考试的书,有大纲,有教材,也有题库。这种书的学习,和以前的考试一样,是有一些方法的,比如大纲怎么看、精华的解读怎么看、PPT怎么看、题怎么刷。

这个过程,就像读书的时候一样,你所学的某个专业需要进行系统性的考试,你可能就需要结合考试的具体要求进行针对性的阅读。

4.把你学到的讲给其他人听

学习知识最好的方法,其实是把学到的讲给别人听。学习有三类场景:学以致知、学以致用、学以致乐。

关于工作

工作是一个帮助人们向外涉猎,掌握新知识的工具,价值核心在于在工作中学习。那么,关于如何在工作中学习,大家可能有很多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呢?

如何看待企业内部比较少的人创造了比较大的业绩?

这其实是一种常态,不是今天才这样的。不只是企业,在战争年代,每个军团的战斗力也不同,也是极少的军团具有极强的战斗力,这很正常。此外,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每个新增人员的边际效用可能也都在降低。我们常常会发现原先30个人做一个营销大促项目的结果,和后来团队扩张到100人左右时做的结果,相差甚至都没有很大。

当然,在目前的时代环境和条件下,互联网放大了每个个体的能力,个体独立创造价值所需的成本变得更低,条件也变得更成熟。成本更低的意思是说,个人的机动性和选择性很强,他离开和加入某个组织的机会成本变得很低;此外,互联网工具的成熟化,也让个体创造价值的入门条件变得简单,或许只需一台手机即可。

另外,成本低了之后,选择的机会也因此变多。比如,离职的员工完全可以用个人创业的方式,去跟企业发生关联,把原来必须放在企业内部创造价值的链条,放到企业外部来实现价值创造,进一步帮助企业节约成本,增加灵活性。

对于普通人持续学习或者准备学习,有什么建议

樊登读书的工作比较讨巧,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和进步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掌握各种各样的新知识,增长智慧的过程。当然,并不是每份职业都有这样的机会。

我们工作几十年,可能会有很多段创业或者工作经历。即使每一段经历你最开始都认为是能为之奋斗一辈子的事,最终也可能只是你人生的一个个片段而已。人一生会做很多事情,如果不靠学习、不靠不断地探索新东西、不靠不断地开拓视野,那人生就只是机械性地重复而已。

以前的职业,可能只能实现工作本身的价值,工作做好了只能提升与工作相关的技能,同时获得生存所需的物质满足。但现在有一些行业,可能也和樊登读书比较类似,带来的副产品是可以帮助员工终身成长的。

想要高效地学习,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1.心态准备:重视学习这件事

首先,要重视学习这件事情。在工作之外,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学习习惯。你得意识到人这辈子一定会有很多段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勇于去探索和接触不同的知识,这个过程会变得越来越有趣。

学习一般来自兴趣和好奇心的引导,不是说要求自己一年读100本书,越多越好。更多时候,我们还是要回到出发点,思考我要高效地学习和探索什么,为什么我要学习这些知识。

2.另外,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

坚持学习并不意味着人生时时刻刻都要苦修,不要一段时间没学习就很懊悔、很颓废,人生总有这种时刻。我们要接受自己平庸、颓废、丧气的一面,就像我们接受自己优秀、积极、乐观的一面一样。这些都是自己的一部分,接纳了自己,才能够更加从容地看待世界。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中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我觉得这句话几乎说出了人间真理。乐观与悲观,阴与晴,都经历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

3.以已知反推未知

我的好奇心非常强,一本书还没有看完,就已经在书中找到下一本甚至下两本要看的书了。而且,我看书基本上不追求逐字逐句读,一些我特别不感兴趣的章节,就直接跳过,等到以后突然因为某些事情对那些章节感兴趣了,再回过头来看。

《论语》学而篇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什么把“有朋自远方来”放在学而篇呢,因为向他人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途径。我很喜欢和朋友聊天、讨论或者聚会,别人提到的一些新事物我如果很感兴趣,就会找他要学习资料。我有个朋友,之前在游戏公司做游戏项目,他们内部孵化出一些新的互联网创业项目,我对此很感兴趣,但我又是个外行人,虽然他将产品形态、业务逻辑讲给我听,但是隔行如隔山,我还是不太懂。受好奇心的驱使,我后来又找他要了很多资料,学习完之后对这个行业也算是有了初步的了解。

5
领先者,必有领先之道。组织的每一项变革、每一条举措、每一个行动都与组织战略意图强关联,弹无虚发。上下同欲者,胜;力出一孔者,强!华为高层认为企业最大的浪费是经验教训的浪费。在不确定性成为常态的当下和未来,中国企业借鉴华为35年风雨路所沉淀的经验与教训很有现实意义。
a
2022年7月22-23日,邓斌老师受邀给四川友华集团(下称“集团”)管理干部讲授《华为组织变革》《华为干部管理》。今年是集团“改革”年,对标领先企业体系化夯实管理。集团董事长吴友华先生,集团总裁杨守华先生,旗下A股上市公司“运机集团”[001288]总裁吴正华先生等领导及100余名管理干部参加了两天课程。课程在学员中受到热烈反响。负责组织此次课程的集团高级副总裁林海清先生课后评价:“邓斌老师不但授课案例丰富生动,对组织理论功底也非常扎实,把组织设计的背后逻辑解析得很透彻,我本人收获很大
a

5 5

 

书享界保留所有权 |书享界 » 樊登读书今天改名,联合创始人郭俊杰谈成长

分享到:更多 ()

相关推荐

评论区 抢沙发

华为管理培训 · 数字化转型培训

服务案例联系书享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