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
来源:领教工坊(ID:ClecChina)本内容摘编自《未来的组织:全新管理时代的愿景与战略》,中信出版社
作者:
李·博尔曼,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分校布洛赫商学院领导力教授。
特伦斯·迪尔,曾任教于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范德堡大学、南加州大学。
如果一个组织赢得世界,却失去灵魂,最终会得到什么呢?
本文论及的4种模式提供了一种思路,帮助组织确立伦理责任,让领导者树立道德楷模。每个组织都需要追寻深刻的道德观和精神内核。这些模式能够提供指引。
如果一个组织赢得世界,却失去灵魂,最终会得到什么呢?
在星巴克董事长霍华德·舒尔茨看来,答案是“所剩无几”。2007年,他在写给公司全员的备忘录中提出了一模一样的问题。
这些年来,公司丑闻在世界各地不断发生。对于这股道德败坏的恶浪,管理者和组织该如何应对?
我们坚信,伦理道德应当根植在灵魂中,其间蕴含着人的根本信仰和核心价值观。接下来,我们会探讨为何灵魂如此重要,它如何支撑信仰、如何促使人做出有道德感的行为。我们随后会呈现出一幅领导力伦理的斑斓图景。
一、
组织的灵魂和精神
如果我们把安然(曾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商品和服务公司之一,名列《财富》杂志”美国500强”的第七名,因财务丑闻于2001申请破产保护,为美国历史上企业第二大破产案)和美国最成功的公司之一药业巨头默克做比较,安然缺乏什么就很明显了。
默克的核心价值是提升人类生活品质,其重要性高于赢利。境界很高,但是这观念有没有体现在重大决策和日常行为中呢?
在大部分行为中,他们做到了。默克有相当多符合公司核心价值观、将病人利益置于首位的例子,比如以亏损价格销售药品,或是免费分发药品。
有个著名的例子。默克曾面临一个决策:要不要研发并销售治疗河盲症的药物。第三世界国家中很多贫困人口都深受此病折磨。
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分析,答案很简单——这种药不会赚钱。对那些重视底线利润的公司来说,该怎么做,想都不用想。但是,真心崇尚人类健康至上的默克,开发了这种药物并免费发放。
“想想公司的价值观,做决定就很容易了。”默克的CEO后来这样说。
相比之下,“安然公司里满是聪明人,却没有一个智者,也没人站出来说一句‘够了,收手吧’”。
有些人的道德感极强,在哪儿工作并不重要,但是大多数人内心更为犹疑不定,行动容易受同侪左右。安然失去了道义目标,也没能给员工设下操守的防护栏。不少人进了监狱,更多人前途尽毁。
“组织有灵魂”,不少人对这个说法有争议,但越来越多证据表明,精神力量是组织取得长远成功的重要因素。
对一个组织、小组或家庭来说,灵魂也可以看作是性格的体现,是一种坚定的信念——我们是谁,我们关心什么,我们坚信什么。默克有灵魂,安然没有,而星巴克担心失去它。
为什么组织——比如一家公司、一所学校,或是政府部门——要关心灵魂的问题?不少组织,还有绝大多数管理学作者们要么嘲笑这种看法,要么忽视它。
例如,一些管理战略家们将西南航空的卓越成就归功于杰出的战略。“西南航空精神”,也就是公司的灵魂,根植在公司每个人心间。
创始人克勒赫说,公司最重要的小组就是“文化委员会”,70名成员来自公司各个部门,传承公司的价值观和精神。
△美国西南航空
不少人对此持怀疑态度,但是,克勒赫在2001年把位子传给亲手选出的继任者后,西南航空的成长和赢利能力依然位居行业之冠,每年如是。
认同克勒赫哲学的成功领导者越来越多。本·科恩(Ben Cohen),冰激凌公司“本和杰瑞家庭制造的创始人之一发现,“你付出爱,就得到爱。我坚信,就像人生一样,商业世界里也有精神的维度”。
星巴克的霍华德·舒尔茨也响应科恩的观点,强调文化和心灵。并且,证据表明,深层挖掘能量层面的东西会有回报:
《基业长青》一书中描述道,那些历经风雨仍能长青的公司拥有核心价值观,强调“有的东西比利润更重要”,并且为公司成员提供“指引和鼓舞”。
灵魂和伦理道德是分不开的。近些年来,一些知名的大企业不断爆出丑闻,它们的所作所为即使算不上违法,也是违背了道德准则。管理界在伦理方面的努力也随之起起伏伏。
有人提出补救办法——在公司培训项目中多多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也有人提议公司应当推出“伦理宣言”,引得一阵骚动。还有人呼吁要加快法律法规的制定,但这些都是重要举措,触及的都是皮毛。
罗伯特・所罗门(1942~2007,世界著名的哲学教师和讲演者,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呼吁深化“亚里士多德式伦理”:
“人们对商业本身的乐趣(即‘游戏’这个隐喻中蕴涵的主要美德)关注得太少,商业并不是粗俗的自私自利,而是公共利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在个人生活中引以为傲的美德,比如诚实、可靠、勇敢、忠诚、正直,跟一家优质企业所需的品质是一样的……关键是,要把人生看做一个整体,不要把概念两两对立——公和私、工作和私生活、责任和乐趣。”
所罗门提醒我们,伦理和灵魂对圆满的人生极其重要,对组织管理也同样重要。我们发现了4种模式,对创建伦理社会、唤醒领导的道德责任感有所助益。
△重塑伦理
二、
工厂:卓越与主动权
说起组织,最熟悉的画面当属工厂和生产线。原材料(钢材、花生或是5岁学童)从这头进去,那头就出来了成品(冰箱、花生奶油或是毕业生)。
工厂的伦理核心就是追求卓越:尽可能又快又好地完成工作,生产高质量的产品。
失望的原因之一是,追求卓越需要的不仅仅是高管们激情洋溢的布道,它需要公司各个层级都做出承诺,并且有自治的权力。
公司领导如何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奉献精神呢?正如我们曾说过的,“领导就是给予。领导是一种伦理,是奉献自身。”要想创造卓越,维持卓越水准,关键就在于要把主动权交给员工:把主动权交给员工,相当于在条条框框内创造了空间。
西南航空就是个绝佳的例子。公司鼓励员工展露真性情,在工作中找到乐趣,用上幽默感。
只有在西南航空的飞机上,你才能听到被改成了流行歌曲的FAA(即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美国联邦航空局)安全须知,或是搞笑版的。
“想吸烟的乘客,您可以坐到机翼上的沙发专座去,在那里您还可以欣赏经典影片《乱世佳人》。”安全须知本该严肃认真,用这种方式播出是不是太轻佻了?结果正好相反,它恰恰提醒了乘客们关注平常充耳不闻的东西。
当然了,这也是机组人员在找乐,在工作中发挥创意,而不是每天死板地照本宣科。
三、
家庭:传达关爱的地方
关爱,既是家庭的真义所在,也是维系家庭成员关系的伦理黏合剂。父母关爱孩子,反过来,孩子最终也会关爱父母。
一个充满关爱的家庭或社区需要仆人型的领导者,关心成员和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和愿望。这是个不小的挑战,需要领导者了解组织成员,好好照顾大众的需要。仆人型领导者的贡献就是爱心。
在大多数现代企业中,爱真是个稀缺的东西。绝大多数管理者讳言“爱”字,他们羞于这个词的深切情感,害怕它的力量,也害怕它的风险。
关怀始于了解,这需要仔细倾听,细心了解,张开胸怀接受。随着情感的不断深化——欣赏、尊重,最终变成爱。
爱意味着愿意向别人敞开内心。而敞开的内心是脆弱的,易受伤害的。直面这种脆弱,能让我们敢于脱掉面具,将心比心,成为他人生命中的礼物。我们会领略到“整体感”,享受这种自发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正是这种感觉塑造了“社区的灵魂”。
西南航空的人毫无避讳地谈论爱。就像总裁科琳·巴雷特所说:“美国商界很少用‘爱’这个字眼儿,但是在西南航空,我们从第一天起就这么说。”
“爱”这个词已经深深融入了公司的文化。他们的首班飞机在达拉斯的“爱田”机场起飞:他们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代码是LUV(英文谐音是Love);员工的内部通讯叫作“爱心连线”;公司20周年纪念的口号是“爱你20年”。
他们每年召开“真心英雄”的颁奖典礼,奖励那些表现超越了公司要求的优秀成员(西南航空的要求已经够高的了)。
当然了,哪个家庭不曾经历起起落落,航空业自然也有。人生有得意,也有低谷,是爱把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这包括员工,也包括乘客——共存于充满关爱的社会里。
四、
充满竞争的丛林:公正和权力
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三幅图像:组织的“丛林”一面。著名导演伍迪·艾伦深得其中精髓,形象地描述出了这幅弱肉强食的画面:“狮子和小牛或许会卧在一块儿,但小牛是不会安心入睡的。”
就像这个比喻所说,丛林是个充满冲突的环境,其间的角色都在追求私利。
当今世界,对利益的追逐越来越紧迫,资源越来越稀少,人们被迫作出权衡和选择。没人能满足所有人的所有需要,但是,在决定让谁得到什么的过程中,是有可能推崇公平这条价值观的。
所罗门认为,公司的终极美德就是公正,因为公平——也就是让员工、客户、投资人得到该得到的东西——是维系一切的黏合剂。
△罗伯特・所罗门,美国哲学家
公正一向是个很难定义的概念,该如何实现公正,争论不可避免。对公正的追寻中,领导者能做的关键举动就是分权。
在重大决策上有发言权的人,心中的公平感肯定比没有发言权的人更高。紧抓住权力不放的领导者只能培养出软弱无力的组织。被剥夺权力的人们会想办法还击:蓄意破坏、消极怠工、怒气冲冲,或是一走了之。
分权能够激发生产力。如果员工开始考虑效率问题,并且有能力影响自己的世界,他们多半会把精力和智慧用来做贡献,而不是找麻烦。
分权让人们朝着共同目标前进。不过,这也会引发艰难的选择。如果领导者把权力抓得太紧,就容易沦为专制,但是管得太松呢,又容易把组织使命置于危险境地。
在里根时代,众议院议长托马斯·奥尼尔简直就像总统身边的“刺儿头”,但是他们达成了一条中正的协议:为了各自的利益,他们会不留情面地斗争,但是会尽可能地寻求公正。
他们的信条是:“晚上6点一到,我们就是朋友,不管工作时间里发生了怎样的分歧。”这两人相互赠予了权力的礼物。
权力和主动权是息息相关的,在这两个概念中,自治、空间、自由都很重要。但是,这两者之间有个重要的区别。
艺术家、作家和工匠在单独工作时也能感受到主动权,可权力只有在和他人互动时才有意义。权力关乎影响他人,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目标。没有权力的主动权是孤立的、破碎的,没有主动权的权力不会运行顺畅,而且十分沉重。
在很多层面上,分权都十分重要。在个人层面上,人们希望有权力掌控工作环境,驱除直接妨碍他们的东西。不少传统的工作场合还把员工管得死死的——用上时钟、严苛的规则,还有独裁的老板。
在群体层面上,权力要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对伦理、种族、性别这些问题作出反应。追求公正,就需要领导者系统化地增强下属机构的权力,方法是:
● 赋予决策权。
● 创造内部的支持群体。
● 将多样性引入信息系统和激励系统。
● 扩充事业机会。
唯有核心管理层坚定支持,才能实现这一切——研究者发现,在重视多样性的组织中,这是唯一的共同点。
五、
寺庙:信念与意义
组织亦可比做寺庙,它是一个圣地,一个表达人类热望的地方,一个人类信仰的纪念碑。
寺庙是拥有共同传统、价值观和信仰的人们的聚集地。社区的成员或许在很多方面各不相同(比如年龄、背景、经济条件、个人爱好),但共同的信仰和神圣的契约把他们联结在一起。
在工作场所中,如果人们感觉到这个组织是卓越的、充满关爱并且信奉公正,那么信念就会十分牢固。
毕竟,人们需要相信这个组织在做的事情是值得的,能为世界创造价值。意义跟工作的内容有关系,但更加相关的是看待工作的方式。
有个老故事讲的正是这个道理:三个石匠聊起自己的工作。一个说他的活儿不过是“砌石头”,另一个说他在“修建大教堂”,第三个说“我在侍奉上帝”。
寺庙需要精神领袖。这倒不是说让领导者去传教,或是宣扬某种神学,而是说,领导者应当关怀人们的精神需要。
字典上对于“精神”二字是这样解释的:“人的意识、思维活动”“人或物有生气”“人类的道德本质”。
精神领袖帮助人们在工作中找到意义和信念,帮助他们找到人类最基本问题的答案:
我是谁? 我们是谁? 人生的目标是什么? 我们应该遵循怎样的道德原则? 我们能给后代留下什么?
精神领袖赠人以意义,深信工作是宝贵的,深信如果人们对一个值得拥戴的组织献上忠诚和挚爱,就会得到难以估量的无形回报。
理想的工作应当充满欢悦和快乐,不该让人感到挫折、沮丧、身心枯竭。心怀意义,这会让人一直抱持信仰,而不是心力枯竭,只得离开那个毫无意义的工作。
塑造意义,需要用上很多表达手段,还有富含象征意义的形式,仪式、庆典、故事、音乐。缺乏富含象征意义素材的组织是苍白空虚的。
在意义的塑造中,创造“特殊场合”是个相当有魔力的方法。狂喜的时刻标志出生命中的重要篇章。没有仪式和典礼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不过是一连串重复的来来去去:“人生好像永远是星期三,没完没了。”
如果仪式和庆典恰如其分,就会点燃起人的想象力,激发洞察力,直抵心灵深处。
庆典能够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编织在一起;仪式帮助我们面对并理解生命中每天都会有的惊奇、成功和神秘。这两种方式都能帮助我们触摸到那张隐形的意义的网,它将众人联结在一起。
故事让价值观和信念变得有血有肉。组织中每天都会发生很多动人故事,有很多戏剧性的时刻。把它们编成故事,给组织的宝库里添上传奇。故事被一遍遍传诵,工作的意义把人们联系在一起。
音乐能抓住人生的深层意义,并把它表达出来。当人们在一起歌唱或舞蹈时,他们之间会产生难以言表的情感联系。
已过世的哈里·夸德拉奇,印刷公司“夸德制图”的CEO,每年都会召开全员大会。会上,一支由管理团队组成的合唱团演唱这一年的“主题曲”。夸德拉奇自己担纲独唱——歌唱公司的经营哲学。
麦克斯·德普雷(Max DePree)是商界领导,他很了解信念在商业中的作用:“心怀信念比成功更加重要。公司能够,并且也应当拥有崇高的信念。这是精神的救赎。我们需要用道德的澄明之光照亮行为,衡量它的轻重。我们必须明白,实现潜力比实现目标更加重要。”
△麦克斯·德普雷
精神领袖有责任抱持坚定的信念,当其他人偏离或失去它时,要召唤他们重拾信念。
伦理道德归根结底是根植在灵魂当中的,也就是组织对自我的认同、信念、价值观。
领先者,必有领先之道。组织的每一项变革、每一条举措、每一个行动都与组织战略意图强关联,弹无虚发。上下同欲者,胜;力出一孔者,强!华为高层认为企业最大的浪费是经验教训的浪费。在不确定性成为常态的当下和未来,中国企业借鉴华为30年风雨路所沉淀的经验与教训很有现实意义。华为原中国区规划咨询总监邓斌,对华为近距离跟踪研究18年所输出的“学习华为三部曲”,解码华为管理之道,解构华为成长之路,解读华为学习之法,系统还原了一个世界级卓越企业的真实管理实践,是华为资深员工看了普遍产生强烈共鸣的一套书,您值得拥有。
书享界保留所有权 |书享界 » 你的组织是哪一种:工厂、家庭、丛林还是寺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