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管理培训
数字化转型培训

黄卫伟解析华为:中国企业发展的四大逻辑

1

版权声明

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chnstonewx),书享界(readsharecn)

作者:黄卫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华为基本法》起草专家组成员

导语

第十届华夏基石十月管理高峰论坛中,华为高级顾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华为基本法》起草专家组成员黄卫伟进行了主题演讲。在演讲中,黄卫伟教授从现实问题切入,以华为的发展实例出发,与大家探讨中国企业应该如何高质量发展。以下为黄卫伟教授的演讲实录:


大家好!

非常感谢华夏基石的彭剑锋董事长,以及华夏基石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能和在座的各位企业家、经理人、高管面对面的交流。

我今天和大家就“中国企业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要从改变发展逻辑入手”来讨论几个问题。第一,为什么曾经辉煌的企业却陷入困境,甚至破产;第二,解释这个问题内在逻辑的方法论,也就是辩证法的基本特征;第三,回顾一下中国企业发展的典型逻辑,看看成功的和局限性在什么地方;第四,中国企业发展没有捷径。

为什么曾经辉煌的企业却陷入困境,甚至破产?

华为公司顶住了美国的严厉制裁,集中资源加大研发投入,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终于迎来了凤凰涅槃的曙光,而华为真正的凤凰涅槃还在未来的两三年。什么叫“向上捅破天”?华为最近发布的5G-A,也就是5.5G,这不是国际电联的标准,而是华为要成为市场的事实标准,这就叫“向上捅破天”。什么叫“向下扎到根”?就是向下扎到基础技术、基础理论的根上,在根上扎牢自己企业存在的基础,打破美国封锁。今年华为发布的MetaERP,所有的代码用自己的操作系统,自己的编程语言,自己的“高斯”数据库,自己的AR模型,重新写了一遍,当然也有合作伙伴——国内的管理软件方面的优秀企业,都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美国商务部长访华最后一天,华为发布了Mate60 Pro,用了自研的、国内的供应链生产的麒麟9000S芯片,运用了多种技术,使它的性能在实测的结果上超过了7纳米的芯片性能,接近了5纳米芯片的性能。华为没有开发布会,就开始在门店里卖了,使得美国非常被动。在此之前,一点消息都没有,就是华为人也都不知道,我当然更不知道了。因为华为的这些突破在华为内部,在常务董事会上都不是公开讨论的,整个实施计划保密做得非常好。像ERP所用的“高斯”数据库,替代了甲骨文的数据库;像盘古大模型,面向的是工业控制,不是人与人对话式、生成式的AI。这就是“向下扎到根”。华为在未来两年还会有一些令业界刮目相看的突破性技术,所以说华为终于迎来了凤凰涅槃的曙光。

但也有些优秀的企业没有能够挺住,最终陷入破产。我以海航集团破产为例简单讨论一下原因。

海航集团是民营企业,海航控股是混合所有制,在机制上、在制度上是有所创新的。它设立的产业包括七大板块,从最初单一的航空运输,拓展到机场服务、旅游服务、金融服务、酒店餐饮、房地产、物流运输等七大业务板块,2015年,进入了“Fortune 500强”。“财富500强”我一直不太主张,或者不太同意这种翻译,实际上是“财富500大”,进入这个名单里,中国已经有104家,但是这104家,当然规模是很大的,是不是强?要画个问号。我倾向于叫“500大”,但是对西方公司来说,大就是强,不强是做不大的。而对中国企业来说,在大和强之间,还没有必然的联系。

海航的业务结构是有问题的,问题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在业务板块上,在业务周期上强相关。从航空运输到旅客运输,到物流运输,这是强相关的。机场服务,要是航空公司不景气了,航空业不景气了,机场服务也不景气。相应的,旅客少了,旅游服务也不会景气,之后酒店餐饮也会衰落,也会亏损。相应的房地产投资都可能成为半落子工程。再有是金融服务,也会连带着陷入困境。所以,一个企业的产品组合,或者说业务组合,一定不能是在产业周期上强相关的业务组成,否则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波及整个组合、整个链条。

海航集团2018年资产规模达到10705亿元,刚性债务主要是银行贷款5627亿元。此外,还有历年发行的大量的企业债、公司债券等,以及为下属公司的债务担保。截止到2018年年末,其短期债务已高达1257亿元,完全超出了其偿还能力。2020年,由于资不抵债,年初海南高院所对于海航集团下达破产重组的通知。我觉得这个也体现了市场行为,我们现在为什么中国有些企业敢负债?敢资本驱动的扩张?一个是大而不能倒;再有一个,就是中国的制度问题。在这个上面,不完全是市场规律起作用,比如地方政府也参与进去了,几大行、金融机构都参与进去了,所以最后不能倒,因为倒了以后会把这些地方政府、几大行都牵扯进去。

海航集团多元化的扩张为什么停不下来?海航集团的扩张模式体现在创业和成长的逻辑中,最初是从1000万元起家的,开始借钱买飞机,组建海南航空,2010年开始开启了一轮又一轮的资本扩张。通过借贷、发债、购置资产,用资产抵押再借贷、再发债、再购置资产,再抵押、再借贷、再发债,形成一种资本运作的循环。但是它投资并购的资产大多是亏损的,或者最多是微利的,其产生的利润远不足以偿还借贷本息,而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技术储备又无力改变这种窘态,只能靠借新贷还旧贷,发新债还旧债,于是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这种模式蕴含的危机迟早会爆发。但问题就在于海航集团并不是没有看到这种状况和这种前景,为什么在破产前没有停下来?很显然这种模式如果停下来,现金流马上就会出现问题,企业立即就会陷入破产,管理者只能赌一把,运气好能坚持一段时间,但是最后摆脱不了清算的结局。中国企业如果用这种模式发展的话,最终都会陷入清算,甚至破产的结局。

企业发展逻辑的五个辩证法特征

华为为什么能够活下来?海航为什么破产?一种是用企业生命周期这个概念来解释。所谓企业生命周期,就是企业都会经历从创业到成长、到成熟、到发展停滞,甚至衰退的一个周期性的现象。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对企业为什么衰败的原因揭示得还是不够,真正导致企业衰败的是其发展的逻辑,就是通常所说的内在的矛盾正在向对立面转化。

企业生命周期是由背后的发展逻辑决定的,解释企业发展逻辑要用到辩证法,辩证法具有五个基本特征。第一,认识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所谓简单,就是单个要素;所谓复杂,就是要素之间的联系。第二,事物发展过程具有逻辑和历史的一致性。第三,事物的内在矛盾及其对立统一和向对立面的转化,推动着事物的发展。第四,事物的发展存在量变到质变的性质。第五,事物的发展具有否定之否定的特征。

我们就以事物发展过程具有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性特征,讨论一下中国企业发展历史与发展逻辑的问题。

中国企业发展的四大典型逻辑

中国企业发展的典型逻辑,我主要关注四个方面。第一,以不断提升核心能力驱动规模的增长第二,以资本运作驱动规模的横向扩张第三,“贸工技”模式及其路径依赖性第四,为了降低成本而牺牲质量的“性价比”模式。

2

第一,以不断提升核心能力驱动规模的增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华为的发展历史与逻辑。华为的发展逻辑,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在提升核心能力上要持之以恒,经得住诱惑,以不断提升核心能力驱动规模的扩张。任正非的主张是公司不为短期利益所用,紧紧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经营管理,不利于核心竞争力的事业,华为坚决不做;在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相关的利益前,华为是经得住诱惑的。可以说为了核心竞争力失去了很多机会,但是如果没有核心竞争力,将永久地失去发展的机会。

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没有人到华为基地看过?坂田基地——1.4平方公里,还有松山湖基地、三丫坡基地,以及华为的八大研究所:上研所、南京研究所、北京研究所、西安研究所、成都研究所、武汉研究所、苏州研究所。不管走到哪个基地或者研究所,都会发现一个共同现象,研究所大概都在1000亩或者1000亩以上的面积,环境非常优雅,有湖,有树,有草坪,最高是6层的建筑——研发办公的建筑。同时,还会发现一个特点,周边的房地产、物业、商贸、餐饮等,这些都是高楼耸立,非常热闹,但是华为一个都没做。难道任正非不知道这1000多亩地,这么好的环境,8000到10000的高素质的研发人员,不需要住吗?不需要吃吗?不需要购物吗?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但是华为不做,从坂田基地到松山湖基地,明年还要落成上海的研发中心——华为最大的研发中心,都是这样,不做。所以,在中国企业里,你找不到第二家,那里放着钱都不去挣,而专注在自己的核心能力上。按照这种发展逻辑,华为的规模在2020年超过了8900亿,目前在统一的ICT基础技术与核心产品支撑下,发展到六大产业,包括通信网和企业网的泛网业务,云计算、终端业务、智能驾驶、数字资源以及芯片业务,各业务群组具有强相关的核心基础,弱相关的业务周期。一旦产业出现周期性波动的时候,六大板块不会同时被周期所冲击。

我曾经问任总,华为现在扩展到六大业务板块,内在一致性是什么?因为我们知道中国企业许多做大了以后,业务组合中的业务板块之间许多都是不相关的。任总说ICT技术,ICT信息与通信技术,这是六板块的内在一致性。所以,华为的智能驾驶、车联网业务,任总有一个严格的边界控制,华为只是帮助车企造好车,而自己不造车,为什么?因为自己造车,就进入到重资产的制造领域了,现在已经饱和了。所以,为什么许多企业在战略上守不住自己的核心?就是因为诱惑太大,短期的、一时的、突然出现的能力机会诱惑太大,挡不住这些诱惑,而业务组合一旦平滩开,每块业务又不能做到该业务所属的产业领先位置,这样就使得企业越做越平庸。华为六大业务板块内在的一致性是ICT技术,看起来是多元化的,但是在技术上是有共同的、公共的、共享的平台,实现了业务组合的收益与风险的平衡。

第二,以资本运作驱动规模的横向扩张。刚才举的海航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清华紫光集团也是通过资本运作,迅速的撑大自己,但是结果怎么样?清华紫光业务涉及到三大领域,包括长江存储为代表的存储芯片,紫光展锐手机芯片以及安全芯片,此外,紫光还是中国最大的物联网芯片厂商,射频前端产品也位列亚洲第一,是很好的一个企业。但是赵伟国接管CEO以后,并没有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在芯片业务上持续做精做强,做到世界领先,而是向通信系统的其他领域横向扩张,试图通过资本运作迅速做大规模。2013年,紫光以17.8亿美元收购展讯通讯,9.1亿美元收购锐迪科微电子,以25亿美元收购新华三,短短六年内,紫光发起了60次收购,动用资金超过1000亿人民币。2021年,由于负债规模过大,超过了偿付能力,紫光集团最终因资不抵债被破产清算。

第三,“贸工技”模式及其路径依赖性。最典型的就是PC产业头部企业的发展历史与逻辑。我们以两家头部企业做比较,一个是戴尔,一个是联想。它们都是PC产业的头部企业,然而PC产业的横向结构,使得整机企业变成了专门从事生产和分销的产业价值链的底部企业,不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利润率日益单薄,成长遇到产业的天花板。

戴尔2004年退出了直接经营层,把CEO的职务和责任交给了职业经理人,在董事会担任董事长。但是随后发现PC产业正在面临一个巨变,戴尔错过了几个大的商业机会,包括移动计算、云计算,还有今天的AI。一旦大企业错过的大的机会,必然走向衰落。戴尔重新上位——董事长兼CEO,做了几个大手笔。一是退市,花费了200多亿美元;二是收购存储巨头EMC,花费了680亿美元;三是收购软件公司VMware,并且借壳上市,在继续做好PC和计算机外设业务的基础上,转型软件、存储和云计算,新的发展逻辑开启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戴尔在退市、并购EMC、收购VMware以后,整个的业务组合从原来的只是PC,扩展到PC的外设,然后开拓出两个新的领域,一个是存储和云计算,一个是软件。戴尔的转型花了1000多亿美元,使自己连续几年亏损,但是2020年以后又开始恢复盈利,而且发展势头已经和之前处于下降、停滞和衰落的状况有了根本性的转变,跟上了整个产业巨变的步伐。

再看联想,始终未能从“贸工技”的逻辑中走出来,收购IBM的PC业务只是这种逻辑的发展路径的延续。不能下决心进入价值链的上游,不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这是联想为什么做不好手机业务的原因。“贸工技”的逻辑是很容易进入一个行业,进入一个产业,但是本身存在着路径依赖,很难走到技术创新的顶端。路径依赖表现在什么地方?就是由“贸工”形成的这支队伍与文化,使得很难进入到创新和技术牵引的高端领域。

第四,为了降低成本而牺牲质量的“性价比”模式。比如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爆发与潜在危机。近年来,电动汽车成为最大的风口,互联网企业、房地产企业、新创企业等等,纷纷携大量资本进入这一产业,导致了电动汽车产业的进入门槛很低。今年上半年中国乘用车出口首次超过日本,其中电动汽车的出口贡献最大,然而大量出口也潜藏危机,所谓“福兮祸所伏”。

我自己有一次经历,今年9月的时候曾经在深圳乘坐滴滴专车,司机开的是自己崭新的电动汽车。一路上只听到他不断抱怨车的质量,电机噪声越来越大,不得不更换,座椅的升降装置坏了,让4S店狠狠宰了他一下。他甚至这样说,如果你恨死谁,就推荐他买电动汽车。我听了这个话,我说幸亏这是中国车主抱怨电动汽车的质量问题,如果国外车主也这样抱怨,那问题就严重了。

根据我的判断,恐怕是“性价比”模式作祟。“性价比”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可以是优质优价,也可以是低质低价,通过减少产品的过剩功能而降低成本,使领先企业陷入窘境。克里斯坦森的名著——《创新者的窘境》,特别提到了后来者是怎么切入到领先者的市场,并且最终超越了领先者,就是把领先者已经超越了客户需求的过剩功能给削减了,用更简单的、可靠的、成本更低的解决方案来满足客户需求,切入市场。而为了降低成本而牺牲质量,损害品牌,却是得不偿失的“邪路”。

3

 

企业发展没有捷径,提升核心能力才是正道

我刚才举了四个典型的发展逻辑,不是否定资本运作,而是不赞成试图通过资本运作只顾扩大规模,不惜摊薄核心竞争力的急功近利的行为;我也不是否定“贸工技”模式,而是要防止企业形成“重贸轻技”的路径依赖,陷入低价竞争的红海而不能自拔;我更不是否定性价比概念,而是反对为了降低成本不惜牺牲质量的机会主义行为。所以,不断提升核心能力,增长就成为顺理成章的结果。华为的例子,核心能力增强了以后,业务板块以及业务组合自然的就会向相关领域扩张。这个时候企业家要做的工作是什么?是要很清醒地控制住扩张的势头,提升核心能力驱动增长,才是企业发展的正道。

 

4

 

《学习华为三部曲》

邓斌/著

中国企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之路,就是走华为的路

我想引用老子的话结束我今天的演讲。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命题对理解企业的发展历史逻辑很关键。对企业来说,什么是它的“有”,什么是它的“无”?实体组织、物质利益、企业的发展历史,这是企业的“有”;理念、精神和发展逻辑是它的“无”。企业是“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是“无”的量,“无”是“有”的质,二者相互转化,推动企业的发展,事实上企业经营出现的重大问题根本上都是企业的理念、精神和发展逻辑存在着问题导致的。所以,这个很值得我们深思。

中国企业向高质量发展,必须改变发展逻辑,大企业应当通过增强核心能力为国家、民族面临的紧迫问题做出重要贡献。任正非特别提出华为是要为国家的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为世界构建第二选择。什么叫世界的第二选择?就是彻底摆脱对美国依赖的第二选择。

中小企业应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争做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作为企业来说,长期战略、长期目标,一定是要在所处的领域里,所处的产业和行业里,或者细分市场上取得领先地位。不领先,要想在未来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是很困难的。所以,中国企业如何向高质量发展?我的结论,就是走华为的路。

谢谢大家!

56 7

书享界保留所有权 |书享界 » 黄卫伟解析华为:中国企业发展的四大逻辑

分享到:更多 ()

相关推荐

评论区 抢沙发

华为管理培训 · 数字化转型培训

服务案例联系书享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