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管理培训
数字化转型培训

第7期推荐 | 假期的纠结:走还是留?

f1d9cd986617201999b01a51436a1e9d

第7期推荐 | 《旅行的艺术》

 

菇凉说

  国庆黄金周,最纠结的问题应该非它莫属:走还是留?——即参加全国大迁徙,还是在家通过电视观看大迁徙?一旦选择走,那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您想想:当您困在西湖断桥的人山人海中,您是否会心底自责为啥要出来遭受这罪?今天请邓斌先生分享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并给『书享界』朋友们推荐一本好书。


推荐者:

  邓斌,华为规划咨询部华南区主管。

 

推介序:

  我们为什么要旅行?我想到如下三点理由。

  旅行能催人思索。
在家时,家庭摆设的“常规模式”让我们懒于思索而维持着日常形象,我们有没有想过,这形象,可能并非我们的本我形象。在陌生环境流动景观的刺激下,日常生活中那些难以改变的种种拘囿可能临时被挣脱,那些原本容易停顿的内心求索得以轻装上阵,促使我们从一个新的高度来觉察我们的生活。而这高度,很可能是我们在家中为日常琐事所烦扰时所无法达到的。很少地方比在行进中的飞机、轮船、火车上更容易让人倾听到内心的声音。
我认为这就是灵感。

旅行能助人解惑。
我们旅行在大自然中所见到的某些景象可能永远留在我们一生的记忆中,在未来的某一关键时刻,这些景象从我们的意识中浮现出来,与我们眼前困境形成对比,给予我们慰藉,给予我们胆识,给予我们智慧,它就是自然界赠予我们的“凝固的时间点”。
我认为这就是源泉。

旅行能让人成熟。
我们往往因为阅读了一本文艺作品,而对去某地方走一走充满期待。实地的旅行和我们对它的期待、艺术描述是有较大差异的,相信这点我们并不陌生。我们的期待及艺术描述有如下特点:省略、压缩、甚至切掉生活无聊的时段,具有极强的概括性,把我们的注意力直接导向旅行地的精彩时分,即使是不加润饰或造假,它们所展现的生活也是气韵生动、井然有序。这种气韵和秩序是我们纷扰错乱的现实生活所不能呈现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必须承受那些为艺术所忽略的环节,无法
跳过。
有意思的是,当我们旅行回到家里,回顾自己的旅程时,沿途的纷扰迷乱居然开始淡逝,我们不得不给出一个结论:回忆和期待都是一个德性,是一种简化和剪辑现实的工具。现实的生活正像是缠绕在一起的长长的胶卷,我们的回忆和期待只不过是选择其中的精彩图片呈现而已。这就像一个很久没有联络的老同学在朋友圈发出一组精彩的出游照片那样,它只是其中的美好画面,而困在景区的各种受气画面被剪辑掉了。当我们在旅行中强化这个意识后,对生活中的各种不顺会更加释然,更加积极去跨过去。
我认为这就是理性。

英伦才子德波顿是英国文坛迅速上升的新秀,33岁就写出了长踞英美畅销书排行榜的佳作《旅行的艺术》。它不是游记散文,不是导游手册,不是论述旅行历史和意义的常识读本,而是一种哲性的思绪之旅,一种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一种关注于旅行者内心的世界而不是外在的行程。真正的旅行,就德波顿而言,应是旅者的心灵与旅行地之间的共通和默契。
这么描述可能不大好理解,再通俗一点说,它就是德波顿在旅行途中三更半夜睡不着,与尼采、梵高、福楼拜、华兹华斯等曾经来过这个地方的历史巨擘跨时空对话随笔集,短篇、质感、细腻、随意、读起来毫没压力,以致余秋雨先生满心喜悦地推荐。
跨时空这种场景我有个类似的体验。去年因公事出差南京,傍晚抽空到夫子庙一带走走。参观东晋两位奠基者王导、谢安故居时,看到墙上刻着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刚好我倚靠在庭院二进门的门槛抬头看屋檐,心中一震:1200年前,刘禹锡也是可能因为公事来到这里,也在我倚靠的这个门槛上抬头看,遥想比他更早的400年前的东晋往事。那瞬间,突然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这是我小时候在课本读这首诗不可能有的感觉,它缺乏了那种情景,那天晚上回到酒店我特地写了一篇游记。尼采说“历史中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一些对过往的伟大事物进行反思的人,它们从中获取力量,深深感受到人类生命的辉煌灿烂,从而超越了个人的短暂生命而找到一份延续性和归属感。”当然,尼采说的不是我。

摘采书中两段与『书享界』朋友们分享。
德波顿认为,旅行最大的浪费是:“我们还没有积累和具备所需要的接受能力就迫不及待地去观光,而造成时机错误。正如缺乏一条链子将珠子串成项链一样,我们所接纳的新讯息会变得毫无价值,并且散乱无章。”这段话在咱们大部分人读起来可能有些难以接受,出去走走还这么费劲?但他的意思我们应该是明白的:这就是旅游和旅行的差异所在
对于“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中国式旅游,德波顿的论述也很精彩:“我们所能见到的许多美景,在记忆中存留多久依赖于我们领悟它的用心程度。照相机模糊了观察和注视之间、观看与拥有之间的区别,它或许可以让我们择取真正的美,但它却可能不经意地使意欲获得美的努力显得多余。照相机暗示我们,只需拍摄一张照片,我们就做完了所有的功课,实际上远远不是这么一回事。”我之前隐隐有种感觉:大美景观面前举起相机,好像硬生生地隔断了人与景的一体感,当我放下相
机时,刚刚那种震撼感似乎淡了,但我一直不知道深层次原因,直到我看到德波顿这段话,深以为然。

我们从旅行中获取的乐趣或许更多地取决于我们旅行时的心境,而不是我们旅行的目的地本身。如果我们可以将一种游山玩水的心境带入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我们或许会发现,这些地方的有趣程度不亚于白雪皑皑的高山和蝴蝶漫舞的丛林。
美,就在身边,所需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知足常乐的心态。这本200多页的有趣随笔,一共九篇,独立成章,很有趣,相信翻翻后会影响甚至改变您对旅行的看法、心态和下一次行动方案。
如果您在这个国庆黄金周没有选择“走”,而选择“留”,该书引用的另外一句话可能对您更有启示:
人类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呆在他的房间里。
——帕斯卡尔《沉思录》,第136页

应书姑凉邀请,向『书享界』朋友推荐《旅行的艺术》,是为序,与大家共勉。

邓斌于广州翰林苑
2014.10.01

旅行的艺术
作者:[英]阿兰·德波顿
译者:南治国、彭俊豪、何世原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4月
页数:244

作者简介: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著有小说《爱情笔记》(1993)、《爱上浪漫》(1994)、《亲吻与诉说》(1995)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1997)、《哲学的慰藉》(2000)、《旅行的艺术》(2002)、《身份的焦虑》(2004)。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

内容简介:

  与一般中国读者的预期不同,《旅行的艺术》不是游记散文,不是导游手册,也不是论述旅行历史和意义的常识读本。这部书就像一场完美的旅程,教我们如何好奇、思考和观察,让我们重新对生命充满热情。

 

目录
出发
Ⅰ 对旅行的期待
Ⅱ 旅行中的特定场所
动机
Ⅲ 异国情调
Ⅳ 好奇心
风景
Ⅴ 乡村与城市
Ⅵ 壮词
艺术
Ⅶ 令人眼界大开的艺术
Ⅷ 对美的拥有
回归
Ⅸ 习惯

 

如何订阅『书享界』

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公众号:书享界

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公众号:Crossover-Reading
点击本文顶部标题下方的蓝色字『书享界』关注

欢迎分享阅读心得,请直接留言或发送邮件到:Crossover-Reading@QQ.COM

喜欢此文请点赞↓

书享界保留所有权 |书享界 » 第7期推荐 | 假期的纠结:走还是留?

分享到:更多 ()

评论区 抢沙发

华为管理培训 · 数字化转型培训

服务案例联系书享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