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
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书享界(readsharecn)
作者:
宋志平,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
叶康涛,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
杨杜,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资深教授、华为六君子之一;
张瑾,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
8月3日,《财富》杂志在其官网全球同步发布2022年世界500强排行榜,145家中国企业上榜,大公司数量继续位居各国之首。当前,我国已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成为辐射和带动产业链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双循环发展的重要抓手。
什么是世界一流?为什么做世界一流?怎么做世界一流?在中国人民大学85周年校庆《世界一流企业建设与企业家管理之道》直播中,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宋志平,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叶康涛,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资深教授杨杜进行了交流,以下为对话实录
张瑾(主持人):在对话和交流环节,我们隆重邀请了三位嘉宾,分别是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宋志平先生,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叶康涛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研究世界500强企业的资深教授杨杜老师。
世界一流企业指数的研究,是中国人大商学院促进世界一流企业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项目。我们希望通过这项研究,能够促进世界一流企业的建设,尤其是能够回答哪些企业是世界一流的,以及相比于一流企业,我们的企业具有哪些优点和缺点。我们更希望能够通过定量化的办法,更加科学地回答这个问题。整个研究过程将持续很久的时间,也希望持续得到学校、学院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支持。我们将定期依托这一指数向社会发布,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中国的一流企业建设。
人大商学院的院长叶康涛教授是人大商学院的领头人,请您来分享一下我们商学院在中国一流企业建设方面有哪些做法和思考。
什么是世界一流企业?
叶康涛:今年2月份,深改委第二十四次会议提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我们围绕党中央的这一号召,重新调整了商学院的重点发展方向。为什么我们要做这样的调整?
今年我们学院在科研方面贯彻国家“破五唯”的要求,发出了要做“有组织的科研”的号召。什么叫做“有组织的科研”?就是我们的科研要解决国家和社会重大问题。过去我们的科研可能主要是学者们的个人兴趣,当然这也是创造管理知识的一种途径。但是在新的时代,特别是我们人大商学院作为中国领先的商学院,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有组织的科研”在理工科的具体体现,就是要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具体到社会科学领域,“有组织的科研”的重点是什么?我们研究认为,一个是要面向经济的主战场,一个是要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具体到我们商学院,就是怎样帮助我们的企业成为世界一流企业。
所以,今年我们商学院的战略定位重新调整为“促进数字化转型,助力世界一流企业建设”,将之作为商学院在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发展方向。
为什么我们要确定这个重点发展方向?第一,世界一流企业不仅是自身的规模大,同时它还会带动整个上下游产业链的企业发展,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业发展,起到中坚作用。
第二,世界一流企业往往又都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我们商学院认为,世界一流企业往往还是最先进的管理技术、管理模式的实验场和倡导者。
所以如果我们做世界一流的商学院,一定要去研究世界一流的企业,提炼世界一流的理论,培养世界一流的学生。这个研究过程同时也是商学院理论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必然要求。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今年我们把促进世界一流企业建设作为重点发展方向。
今天,我们正式拉开了世界一流企业建设的序幕,也非常有幸请到了宋会长,作为知名的企业家为我们今天的活动揭幕。未来期待有更多的企业家走进我们的论坛,共同探讨世界一流企业的建设之道,促进中国企业早日成为世界一流。
张瑾:非常感谢叶院长。我们商学院在世界一流企业建设研究中已经持续耕耘了多年,希望能够助力世界一流企业。从商学院视角来看,最主要的参与者是商学院众多的教授们,在其中创造了很多知识,服务了很多企业。杨杜教授是这些教授中的杰出代表。杨杜老师首先是我们学员非常喜欢的老师,第二,他是华为六君子之一,第三,杨杜老师常年深耕于世界500强企业,对于这些企业的整个经营发展过程有着深刻的研究。今天非常荣幸请来杨杜老师,请您分享一下对于世界一流企业建设的思考。
杨杜:非常感谢主持人。我从20多年前就开始研究中国和世界的500强,但500强是以营收来排序的,指标比较单一,分析起来好像很难有一个综合的学术上的结果。到了三四年之前,我就开始琢磨世界最厉害的那些企业是如何做到的,同时我们中国的企业也变得厉害了,所以就产生了从500强中研究世界一流企业的想法。正好国家层面提出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导向,我们人大商学院也提出了这一战略研究方向,所以我响应商学院领导的号召,积极参与这个战略性、组织性的研究领域。我非常赞成这样做,就把几年的研究成果总结成了《以知为本,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讲座系列十讲,希望也能以商学院的名义向外推送。
我觉得,做这件事情不是学者自己单独想干什么,我们有宋会长这样世界一流的企业家,做成了世界一流的企业,里边一定有世界一流的管理思想,而我们学者就要把这样的实践,这样的思想,再用科学的角度、系统的方法给总结归纳出来。所以刚才宋会长讲的时候,我记了4页笔记,也有几个深刻的感受。
首先我一个感受就是,这么多年宋会长在两个世界500强企业的经营里边,那种如数家珍的数字化的描述,令我非常触动和敬佩。我们商学院提出来的世界一流企业指数,就应该有这样数字化、精细化的标准。宋会长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一个榜样。
第二,听宋会长讲课,他是有结构的。我总结这个结构不是一分为二,不是正反、先后、好坏,而是一分为三。宋会长赠送商学院的《三精管理》,也是按这三个方面写的。一般情况我们讲的就是经营和管理,它是两分法;而宋会长加上组织层面:组织有精健,管理有精细,经营有精益,然后每个里边还各有4个具体的细化的方法。
宋会长给我们展现的,是除了精确的数字,还有条理化的结构。没有结构化思维,作为一个领导很难把各种资源、各种要素整合起来。
我们人民大学商学院追求成为最懂中国管理的世界一流商学院的愿景,这是需要认真实干的。宋会长刚才讲成为世界一流企业需要30年,这30年不是算出来的,是干出来的。我认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理论也是干出来的,我们和知名企业家对话这个系列活动,我认为非常重要。特别希望今天以宋会长为开始,后面有更多的知名企业家跟人大商学院合作,把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这个系列活动,作为商学院的战略活动、品牌活动,很好地持续下去。
感谢给我这个机会发言。待会有机会我再给宋会长提几个尖锐一点的问题。
做世界一流企业的5个内在逻辑
张瑾:谢谢杨杜教授。听宋会长的主题演讲,我也记了笔记,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提到一句话:这是我们干出来的,不是算出来的。宋会长强调工匠精神,强调要实践,强调要通过干来做。我们也都知道宋会长之前任中国建材集团、国药集团董事长,都是干出来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您觉得这两家企业最后进入500强,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经验,或者说要点在哪里?以及您觉得有哪些可以规避走弯路的地方?
宋志平:这是个好问题。无论我们做500强也好,做世界一流也好,一定也是有它的内在逻辑。到底哪些东西是最重要的?我觉得有这么几点。
第一点,得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和战略。比如做建材,我们当时其实有一个目标——要做到世界规模最大的一家建材企业。所以我们就想,要做到规模最大,就要进入水泥这个行业,如果做装饰材料就做不到。这就是先定目标,然后缺什么去找什么,按照这样的一套思维方式去做。
第二点,要重视整合。现在我们创造资源的方法不光是自己创造,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整合资源。所以无论是建材的发展,还是国药的发展,都采用了大规模整合资源的方法。这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点,要加大创新的力度,就是要有核心竞争力。其实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靠核心竞争力。有没有核心技术?没有技术那不行。无论建材也好,国药也好,其实是把创新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第四点,管理是企业的基本功。无论有什么样的科技,什么样的新经济,如果管理不好,这个企业注定会失败。产品的质量不好,成本降不下来,再好的科技到最后也可能还会失败。
第五点,价值观也挺重要的。我常讲社会责任,我们员工、团队、企业的价值观很重要,因为我们是靠价值观把大家凝聚在一起。
我觉得,做企业无论做500强还是做世界一流,战略、整合、创新、管理和文化这些可能都是一些关键点。
如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张瑾:感谢宋会长。宋会长特别有逻辑,特别有结构,一下子让听的人就明白要点是什么,而且很容易去借鉴和落地。我注意到杨杜老师特别认真在听,杨老师您有什么想问宋会长的?
杨杜:非常感谢。宋会长在两个世界500强企业做过领导了,尤其是建材企业,您讲到这5个要素能推动它去成长。但是我觉得中国有两个行业,好像在我的印象中干的并不是特别好。
一个就是汽车,原来传统汽车基本上就没法说,本来想市场换技术,结果技术没换来,市场也没了,连牌子都没了。看汽车企业营收挺高的,好像排到世界500强多少位了,但实际来讲,都是用别人的技术,砸自己的市场和钱来做的。好在这两年新能源汽车有点转过来了。那么在汽车这个行业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有没有可能复制刚才您说的办法。
第二个,您后来又在中国医药集团做董事长。我认为中国医药行业好像干的也不是特别好,尤其是类似重大的医疗设备这些,运用外国的规则太多,限制了我们医药企业的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在这两个行业里边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请您跟我们分享一下这方面的经验和想法。
宋志平:汽车也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个行业。其实过去这几年,围绕着世界一流企业建设,我去过日本丰田,去过德国斯图加特的奔驰,中国的汽车企业我去过一汽、北汽、上汽、广汽、比亚迪等,还有一些新势力的汽车公司我都去过。
有很多人说,宋总,你怎么那么愿意去看汽车?我觉得,汽车工业是制造业的一个代表。汽车工业做得怎么样,反映一个国家的制造业的水平。您刚才讲,对过去的汽油汽车不大满意,这是因为过去我们的制造业水平确实比较低。
在第一轮开放汽车市场的时候,我们主要是搞的合资,当时也有一些难言之隐,比如发动机、造型设计等这些方面,确实还得有外援。但今天回过头来想,这也和当时的质量水平有关。因为那时大家对国产车的质量不信服,觉得外国车的质量好,所以引进外援以后,很多汽车厂挂了外国的牌子。其实韩国人当时和我们一样,也没有汽车技术,也是引进的合资的,但他们坚持用自己的牌子,愿意付技术费,所以韩国后来在品牌上就是自主的品牌。这是过去的事情了。
随着汽车业的发展,我们的质量水平越来越高。我去看这些汽车厂,和丰田、奔驰的汽车厂相比,在硬件、制造、设备,包括现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水平上,其实我们不输给他们。我们现在制造业的整体水平是很高的。
所以我今天讲到了,不能过于依靠自动化和智能化,还要有管理的水平,有工匠精神,把这些都结合起来。
比如前几年我去看丰田,丰田汽车厂流水线上清一色的30多岁的工人。我就问他们,怎么你们都这么年轻?他们说丰田市的年轻人中学毕业了,可以直接去读技校,读完技校就来丰田工作。
今天在做卓越产品的时候,离不开管理,离不开工匠精神,也离不开智能化的水平,要把这三者结合起来。现在我们的汽车厂都认识到这一点。
刚才讲到汽车的设计,其实现在汽车厂的设计水平很高。我之前去看了上汽的设计中心,几十个车模1:1用油泥做,然后再烤上漆,设计得都非常棒。我觉得特别高兴。
上一次我去到广汽埃安的汽车生产线,它是2017年建设的智能化生产线,看完以后我印象很深刻,车辆组装都是智能化、自动化的。日本的丰田、本田公司的技术员看了也很惊讶,这么大规模的投入,怎么确信新能源汽车就一定能做起来?可以看出我国汽车公司在电动车领域走在了前面。
现在我国的汽车业发展很快,去年出口超200万辆。相信今年或者明年、后年,我们可能会超过日本的出口量,因为总的销售量现在有2,630万辆,已经是世界第一。下一步我们出口也会是世界第一,关键是新能源汽车这一轮,我们一定要弯道超车,而且现在无论在电池、电机,还是电控上,我们新能源汽车的水平在全球是排在前列的。我做制造业几十年,到过很多汽车厂,钻到车间里去看个究竟,我对我国汽车业还是很有信心的。这是我的一个体会。
关于医药,生物制药也好,化药也好,过去我们在这方面和西方确实有差距,但是这几年我们加大了投入。投入很重要,因为研发一个新药,大概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10亿美元的投入。国药集团的干部跟我说,现在大约需要26亿美元的投入。做出一个全球发行的新药需要这么大的投入,这不是一般小企业能做的,都是一些大企业投资去做。
我们的药企经历了快速发展、大规模整合,今天有了像国药集团这样的大企业,同时有资本市场的支持。比如恒瑞医药借力资本市场,成为千亿级市值的公司,可以有更多资金的投入,进行新药研发。
国药中生用了98天的时间就把新冠疫苗做出来了。实际上是因为国药中生在十几年前就在疫苗研制、生物制药等方面开始大规模地投入。现在在血液制品、疫苗等生物制品方面,我们的装备、我们的技术能力等,其实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水平。
熊彼特说:资本是企业家创新的杠杆。有资本市场的支持,会加快我们在生物制药方面的进度。
这两年生物制药行业发展速度已经加快,可能再过个三五年,中国的新药在资本市场的支持下,也会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杨杜:非常感谢。我的信心也起来了。
四个评价维度看中外一流企业的差距
张瑾:感谢杨教授的提问。感谢宋会长对于两个行业的深刻剖析。这两个行业对于国家来说很重要,也有很多需要值得探究和研究的地方。在宋会长分享过程当中,我们商学院院长叶康涛教授在频频点头,应该是有很多的点、很多的内容引起了共鸣。叶院长您有什么想跟宋会长交流的?
叶康涛:听完宋会长的主题演讲和宋会长与杨杜教授的互动,我也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感受:宋会长对很多数字化概念如数家珍,到很多的行业企业第一线去进行了考察,也讲了世界一流企业的4个评价维度,包括产品、品牌、创新和治理。我们商学院最近启动的世界一流企业发展指数研究项目,也想做量化的研究,需要思考中国的企业和世界一流企业、标杆企业有没有差距,如果有差距,主要在什么地方。
所以我想问一个问题:宋会长您觉得中国最好的企业和世界上最好的企业,在这4个维度有没有差距?如果有差距,主要在哪些维度有差距?我们怎样去弥补差距?
宋志平:这个问题非常好,也是我们做企业思考最多的一个事情。其实“世界一流”是一个比较系统,和我们过去讲的做大、做强、做优还不完全一样。另外,它是动态的,不是永恒的。企业今天可能是一流,明天如果没进步,可能就是二流了。所以这个问题确确实实比较复杂,但是树这样一个标杆,会让我们的企业能有一个追求,知道大家该去怎么做。
我们首先就想到在全世界遴选,到底谁是一流,一流到底有什么特征?从国内来讲,谁是一流?国内一流的,能不能够达到世界一流?我们要进行这方面的比较。
比如汽车行业,丰田公司算不算世界一流?我记得2018年去丰田的时候,它有1.8万亿人民币的收入,有1,300亿人民币的利润,当时我认为它是很赚钱的公司,它算不算是世界一流,我们能不能和它对标?比如化工这个行业,我们讲万华化学是“中国巴斯夫”,拿德国巴斯夫作比较,那巴斯夫是不是世界一流?再说手机,三星和苹果算不算世界一流?
我觉得我们要很好地去研究世界一流的一些特征,一些指数,和它们去对标。国内也可以这样对标,其实我们国内确实有做得非常好的、具备了世界一流水平的企业。比如宁德时代,我去过它的电池生产线,看完以后觉得在电池上,它肯定是世界一流。比如潍柴动力,柴油发动机也做到了一流。所以我们现在要培养一批世界一流的企业,不是说我们一个也没有,而是说我们现在已经具备了一些世界一流,还要深度地挖掘和整理它们,同时让大家学习,创造出更多的世界一流。
参照世界一流企业的4个维度,我们企业每一个维度都有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地方。
1.产品卓越:需要培养工匠及工匠精神
在产品一流方面,我们提出了要有工匠精神。我以前到德国斯图加特进行参观考察,发现在德国实行“双轨教育”,每个城市都有一个应用技术学院,有点像咱们过去的专科学校,专门培养工程师,培养技术工人。这对于产业来讲特别有用,但是我们现在专科院校很少了,很多改成了综合性的大学。过去一段时间,我们也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到技校里去学习,将来做技术工人。
问题在于,如果连工匠也没有,工匠精神从哪来呢?其实我们要想把产品做卓越,需要一大批工程师,需要一大批工匠。德国斯图加特有一个小镇,居然有95%的居民是工程师,这让我很受触动。斯图加特这地方是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小城市,它不光有奔驰,还有一些其他的制造业企业,都在这地方聚集着。我们可能在这方面要加强。
2.品牌自信:需要接受国潮、树立国货自信
在品牌上,我刚才提出来品牌的自信心。这一点我们中国人要特别加强。40年前,我们的产品质量确实不够好,但是经历了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企业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历练,很多国外的大牌产品在中国代工,产品的质量已经很不错,我们只是缺少品牌而已。
如果我们自己做品牌,还得树立对品牌的自信心。大家得用国货,得接受国潮,主动来适应、来接受。这也是一个拐点。过去国货质量相比不算高,所以大家愿意用外国牌子的产品,那也是客观的,但今天我们的产品确实做好了,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树立起自信心。像安踏、波司登等这些自主品牌做得好的公司,值得称赞。大家知道,中车做的高铁,这也是世界一流的。无论是在哪个行业,我们企业在最后一公里,也就是那些最细微、最细致的地方,要力争做到“精致、精密、精准”。
3.创新驱动:需要投入更多来建设世界一流的实验室
在创新上,我刚才讲到了实验室。为什么讲这个问题?很多国际的大公司里,都有相当强大的实验室,也就是说,研发的条件比较好。我们有很多大企业制造能力很强,但是缺少实验室。
所以应该加大投入建世界一流的实验室,来保证能够把产品做好。企业要创新,得有手段,得有标准,得有方法等。我觉得,不光在生产线上创新,首先在实验室里边要进行研发。我希望在这方面有比较大的投入。
4.治理现代:需要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
在治理现代这方面,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公司”是什么。我做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的会长,经常会问一些上市公司董事长:《公司法》好好学了没有?《证券法》好好学了没有?有的董事长说,宋总,那是董秘的事儿。我说,不是董秘的事儿,是你自己的事儿。
自己开的是公司,没有认真研究过《公司法》,怎么做?现在提出了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在规范治理这方面,我们真的还需要很细致地去做。
每个方面与世界一流的要素比,我们都能找到差距。找到差距并不丢人,因为找到差距,就知道我们该怎么做了。我们把它改进了、改善了,就向世界一流又走近了一步。
世界一流的概念,不只是说我们做了一批世界一流,而是给所有的企业都树了个标杆。有的企业可能不是一流,是二流三流的,但是它知道世界一流是什么,知道怎么去看齐。这4个方面可能3个方面做好了,有1个方面差,就知道怎么去补上。不见得每个领域都能进入世界一流,但是我觉得世界一流的概念提供了这样一个标杆,提供了这样一个量化的参照系,对整个中国企业来讲,具有广泛而重大的意义。
企业三件大事:企业家精神、机制、社会责任
张瑾:非常感谢宋会长,不仅提到了面向未来我们在4个方面都要努力,而且专门点到了努力的路径,路径当中有哪些要点要做,特别强调了其实对标的意义更多在于众多企业的对标过程,是反向的提升自身管理经营的水平。这对于中国绝大多数企业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受益的过程。
那么面向未来,宋会长还提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提到ESG【是英文Environmental(环境)、Social(社会)和Governance(公司治理)的缩写,是一种关注企业环境、社会、治理绩效而非财务绩效的投资理念和企业评价标准。基于ESG评价,投资者可以通过观测企业ESG绩效、评估其投资行为和企业(投资对象)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贡献】,我觉得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是中国企业需要去提升和努力的方向。请宋会长分享一下关于企业家精神、关于ESG、关于企业社会责任这些方面的思考。
宋志平:我觉得企业里有几件特别重要的事,一件事是企业家精神,一件事是机制,还有一件事是社会责任。企业为什么讲企业家精神?因为企业家是企业创新的灵魂。熊彼特讲,企业家是创新加上承担一定的风险。德鲁克先生讲,企业家是创新并创造了财富,同时规避风险,主要特征是发现机遇。他们的表述有些不同。企业家带领着企业创新也好,发展也好,我们觉得,企业家的核心特征是创新。
1.企业家精神的5条要求
在2020年7月21日召开了企业家座谈会中,对企业家精神做了新的诠释,也就是说,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国企业家精神有5点。
第一是爱国。企业营销无国界,但是企业家有祖国。从清末民初产业救国、实业报国等,到社会主义建设时代,再到改革开放这几十年,张謇、王光英等中国企业家始终有一条非常清晰的主线,就是爱国,有家国情怀。这非常重要。
第二是创新。今天咱们多次谈到了创新是企业家的主要特质。
第三是诚信。因为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也是法治经济,所以诚信也是企业家经营企业十分重要的一个基础。
第四是承担社会责任,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有的企业家很会赚钱,但不知道赚了钱该怎么用,最后也没有得到社会的尊重。
第五是国际视野。对一个企业家来讲,不光要做好国内市场,还要做好国际市场。不光我们的产品“走出去”,企业还要“走出去”。
这是现在对企业家的综合要求。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企业家精神的5条要求是非常重要的。习近平总书记说,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这反映了企业家在我们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好的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再说机制。杨杜教授专门研究华为,做过《华为公司基本法》。华为的闪光点,一个是企业家精神,再一个就是财散人聚、员工持股的机制。也许华为最初并没有想到员工持股这种机制给未来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但是今天我们去分析华为的发展,这种分享、共享的机制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做企业就要有机制。从客观上来讲,其实这样做也是对的,回答了企业的目的到底是为什么,不光是为了股东,也要为了员工。既承认了金融资本,也承认了人力资本的作用。在现实中,机制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3.社会责任:与儒家文化的内核呼应
再一个就是要尽到社会责任。达沃斯的创始人施瓦布写了本书——《利益相关者》,其中讲到:当今的资本主义是两种资本主义,一种是股东至上的资本主义,一种是国家资本主义。这两种资本主义都带来了效率,带来了繁荣,但是也都带来了共同的问题,就是贫富两极分化和环境恶化。要解决这个问题,可能要用利益相关者资本主义,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到的一种新型的资本主义。他认为当今的世界已经分裂,如果要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在中国儒家文化的和谐精神里能找到答案。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讲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我们做企业来看,现在要找到这个答案,其实可能就是要借鉴我们传统文化里的大同精神等等。这些能够帮助我们找到一个好的解决方法,能够把机制做好,打造橄榄型的收入结构。
ESG讲的也是这些,今天衡量一家企业,可能不是先看财务报表,而是先看ESG情况。如果用环境污染赚来的钱,或者是用商业贿赂赚来的钱,在资本市场并不受欢迎。我们用ESG可以系统评价企业的社会责任。
研究世界一流企业的三个基本命题
张瑾:最后请专家对未来、尤其对世界一流企业的建设提出一些期许和期待。
杨杜:我觉得与厉害人的过招或者交流,最重要的是学到东西。我刚才学到了很多东西,最后我总结为“三个三”。
第一个“三”是关于如何体现世界一流。一是由中国造,二是用中国牌,三是像咱们的航天空间站和比亚迪的车一样,得写上中国字。
第二个“三”是关于钱的,花钱是政治、挣钱是商业,做世界一流企业,要琢磨钱怎么花。第一,研发的钱不能少,现在央企占到2.5%,华为是14.5%,很多世界著名企业研发的钱花的是非常多的。第二,品牌的钱不能少。为了树立品牌和成为名牌,企业要关注持续的广告投入。第三,标准的钱不能少,要建立推动标准的队伍,要有制定标准的发言权。当然,花钱的基础,是企业要实现足够的毛利,但你有钱不敢花也不行。
第三个“三”是关于管理的,世界一流企业,第一,经营层是抓效益的,把钱拿过来。第二,管理层是抓效率的,要提升投入产出、资源利用的效率。第三,治理层是抓风险的。经营层搞好了是行业一流,管理层搞好了是中国一流,治理层再搞好了,那就是效益、效率和风险管理全优,我认为就进入了世界一流了。
张瑾:谢谢杨教授非常精彩的三个层面的总结。最后请宋会长提个期许,再收个尾。
宋志平:今天我们讨论了一个下午,我觉得很有收获,也想了很多问题。我觉得做世界一流,首先要理解什么是世界一流,今天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说了很多。
第二个就是为什么要做世界一流?为什么今天要做,不是昨天做,不是明天做?我们具备了什么样的条件,为什么要做?
第三是怎么做世界一流?有的企业要成为世界一流,有的是通过世界一流的标杆来提高自己的水平。很多小企业问世界一流对自己有没有意义,我觉得仍然有意义。小企业虽然规模很小,但是世界一流的内涵对每个企业来讲都是有意义的。
什么是世界一流?为什么做世界一流?怎么做世界一流?这三个命题也是我们人大商学院下一步要研究的问题。我建议从这三个角度切入,真真正正让世界一流落地。
张瑾:感谢宋会长,感谢叶院长,感谢杨教授今天的倾情分享和精彩研讨。一场精彩的活动离不开大家的帮助,也要感谢我们线上的合作伙伴,助力今天的活动顺利进行。我们商学院在持续关注一流企业建设过程之中,特别期待大家能够继续关注我们的第二场活动。谢谢大家。
(整理/编辑 张晓倩)
书享界保留所有权 |书享界 » 宋志平、杨杜、叶康涛对话:什么是真正的“世界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