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书享界(readsharecn),本文摘编颉腾文化出品书籍《学会阅读——基础方法与批判性思维》
作者:凯瑟琳•T•麦克沃特,美国知名传播学者,人文科学名誉教授
学会阅读,可以提高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及文章思辨性。学会阅读的第一步是要克服阅读障碍,把书读进去。现在外界的干扰太多,因此很多人都无法专心读完一本书,到底要怎样做才能顺利进入阅读?
克服阅读障碍,首先要解决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注意力不集中是无法有效阅读的主要原因。
做好下面两步,就能帮助我们克服阅读障碍:第一步要控制你周围的环境,第二步集中你的注意力。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只要找到方法并刻意练习,就能克服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② 找个相对没有干扰和诱惑的地方。躲开外界的噪声、朋友、电视机和吵闹的音乐。
③ 把手机调成静音、忽略手机信息。手机会分散人的注意力,而且浪费时间。
④ 每天在同一个地方阅读。这样会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一旦养成习惯以后,一到这个地方就会主动投入到阅读中去。
⑤ 不要在太舒服的地方看书。因为过于放松就很难集中注意力,很容易睡着。
⑥ 选择一天中头脑清醒的时间看书。如果不累、不饿、不困,注意力会更容易集中。
但是,即使遵循了以上这些建议,也不一定能做到毫无障碍地坚持阅读,最重要的还是要自律。下面这些方法有助进一步增强专注力。
① 为自己设定目标和时间限制。在开始阅读之前确定需要多长时间,并预测自己是否能按时完成。
② 每天选择并预留一段时间来阅读。写下在某个时间段要阅读的内容。
③ 变换阅读内容。如果想花一整晚阅读一个领域的内容,不如花三个小时分别读三个领域的内容。
④ 完成了计划任务后奖励一下自己。比如吃点美食,给朋友发个微信,看一个喜欢的电视节目等。
⑤ 留出休息的时间。在阅读中,可以在章节之间,或者主要章节之后,找个合理的时间来休息。
⑥ 保持身体和精神上的活跃。在阅读时,试着用荧光笔、下划线划重点、也可以随时记笔记标注重点。这些活动可以使注意力集中在阅读上。
好的习惯需要刻意练习来建立,只有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做到有效阅读,有效阅读是有效学习的前提。
在阅读的过程中,记住文章的内容是关键。了解文章的内容才能抓住重点,才能理解作者的主旨,但仅凭我们的大脑是不可能记住所有内容的。
我们读的书或者材料可能包含数以千计的信息,包括事实、名称、日期、理论、原则等,如果不进行整理,这些信息会很混乱。而一旦将它们组织起来,就能很容易找到并记住我们需要的东西。
组织整理这些材料,需要筛选、分类,甚至需要重新安排重要的事实和观点。组织内容也是有方法的,常用的方法有五种。
在阅读中标记重要的事实和观点,是辨别信息的有效方法,也是最省时的方法。标记重点可以在复习时节省大量时间,也能更好地学习必要的知识。
⑦ 为自己做笔记,比如“好的考题”“重读”“问老师”;
⑧ 在搞不懂的段落旁边或者当你想了解更多信息的时候,打个问号。
改写是一种记录和记住句子或段落的实用技巧。所谓改写,就是用自己的话把原文的意思写出来,让自己能看懂。
改写有两个原则:一个是用同义词替换;另一个是保持各个观点的先后顺序不变。例如:
原句:从收容所救出一个无家可归的动物同伴,是最无私的行为之一。
通过逐字地拆解句子或者段落,可以迫使我们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并了解观点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的。
改写的原则是用与作者不同的词,但要保持相同的顺序,表达相同的意思。
列提纲就是用视觉化图表的方式整理材料的内容。在列出大纲的过程中,能记录作者的组织结构,并看出观点之间的联系。
列提纲有两点好处:一个是它能对主题进行概览,使我们能够了解各个子主题之间如何相互联系;再一个是用自己的话记录信息,可以测试自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
④ 别写太多,如果需要记录的细节太多,可以直接在书上划重点;
画图是一种组织信息的可视化方法,也就是用绘制图表来显示一篇文章或者章节中的观点如何相关联。
画图有很多种形式,至于具体用什么样的布局,取决于主题及其组织结构。就像大纲一样,它可以非常详尽,也可以非常简短,这取决于我们画图的目的。
一旦能够熟练地画图,我们就会变得更有创造力,能够根据不同的内容画出不同类型的图。
比如,我们可以用时间线表示历史事件,也可以用流程图表示流程和过程。
总结是一种简短的陈述,用来回顾所读材料的主要观点,目的是以浓缩的形式记录下最重要的思想。总结比提纲短得多,包含的详细信息也少些。
总结不仅是记录作者说的话,还要把作者的观点加以浓缩和分类,从而使内容集中起来。写总结之前要先理解阅读的材料,并确定作者的观点。
① 写出材料的简要大纲,或者在每个主要观点下划线;
② 用一句话来陈述作者的总体关注或最重要的观点,一定要用自己的话来总结;
③ 回顾作者用来解释主要观点的主要信息,并确定需要多少细节;
④ 通常情况下,在总结中呈现观点的顺序要与原文的顺序相同。
⑤ 对于教科书以外的材料,要把作者提出的明确的观点,写进总结中。
⑥ 在写仅提供自己使用的总结时,不要专注于正确性。
当我们学会并能灵活运用上面这五个方法阅读文章时,就能记住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什么。通过划重点、写大纲、写总结,也能基本理解文章的内容。
想记住更多的东西,就要遵循作者的思维模式,也就是作者常用的表达观点的方法。
比如作者常用的方法有:例证、事例;比较、对比;原因、结果;分类;时间顺序、流程等。一旦抓住了作者常用的思维方式,就很容易抓住重点,从而记住更多的内容。
但对于有些文章来说,我们还需要从文章的内容里,读懂文章隐藏的内涵。
很多时候,我们看书时觉得书里说得好有道理,可合上书本就忘了大部分内容,过几天再看就跟没读过一样。
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没有记好笔记。另一方面就是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只是在看表面的文字,没有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
《学会阅读》中告诉我们,阅读,不能只关注书中的信息、词汇、作者的主要观点、细节等。要想读得好,绝不能局限于只理解作者表述的内容,还要考虑他的意思。
许多作者会直接陈述一些观点,然后暗示另一些观点,但他会留给读者一些线索和建议。所以我们要学会运用逻辑思维和推理技能,从这些线索中找出作者未阐明的信息和观点。
有很多词语,看上去是同一个意思,但其实有些词的内涵更积极,而有些词则有负面的含义。
比如,你想成为下面哪一种人中的一员:一伙人、一群人、一帮人、观众、会众等。
这些词的基本意思大致相同,就是“很多人”。但“一伙人、一群人”就有负面的含义,它可能暗示着一个无组织的群体;“观众、会众”就有正面的内涵,它们暗示了一个有序的、有组织的群体。
推断是基于现有的事实和信息,对未知事物进行的有根据的猜测或预测。就是用你观察到或者知道的东西,与你不知道的东西之间建立的逻辑联系。
比如,你在公路上开车,后边有一辆警车追了上来,你看了一下迈速表,才发现有点超速了。
在这种情况下,合理的推断是你会因为超速被警车截停。但也可能这辆警车只是想超过你,去追前边的车。
做出推断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我们阅读时,就是在跟随作者的思想。对于作者那些暗示但没有直接表述的想法,读者要有洞察的能力,要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推断是一种逻辑思考的过程,因此也没有绝对的可以遵循的步骤,只能靠读者的知识积累和经验,尽量做出合理的推断。
在《学会阅读》这本书中,作者给出了几条在阅读时需要牢记的原则,这些原则能帮我们养成超越事实层面,做出可靠推断的习惯。
① 一定要理解字面的意思。这样才能把握每个段落的中心思想。
② 注意细节。当我们发现一个不寻常的细节时,不妨问问自己:“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③ 综合事实。把所有的事实放在一起考虑,问问自己,作者试图从这些事实中暗示什么?这些事实和观点指向了什么?
④ 留意线索。作者对词语和细节的选择往往暗示了他对主题的态度。
⑤ 确保你的推断得到了文章内容的支持。推断必须以事实为依据,要确保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这个推断。
通过作者给出的线索做出合理的推断,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没有明确表达的信息,从而进一步读懂书籍。
比喻性语言是一种描述事物的方式,它在想象层面上有意义,但在事实或者字面上没有意义。
我们知道,蛋糕不可能真正有海绵的味道,但通过这句话,我们能明白作者要传达的意思:蛋糕浸透了水,没有了味道。
比喻句是作者用来表达某种观点或者感觉的一种手段,同时也让读者拥有想象的空间。作者可以通过比喻表达观点,不必直接陈述出来。
所以,在阅读时,我们要尽量从文章中的比喻句中感受作者的情绪、观点。就像蛋糕这个比喻,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无奈、不满、失落等情绪。
作者写文章有着不同的原因或者目的。有的作者目的很明确,比如教科书就是提供信息、传授知识;参考书提供事实;报纸文章是为了交流日常事件等。
然而,有许多其他类型的作品,作者有时会怀有不同的,或者不太明显的目的,比如小说、散文等。这就需要读者自己去判断。
那么,想要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了解目标读者、通过作者的语气了解他的感受、通过语言类型了解作者的态度和情感等。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如果学习的时候不思考,很多事情就无法了解得透彻。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思,就会陷入迷茫。因此,我们在读书时要勤于思考。
克服阅读障碍、专注于书本、记住并了解书中的内容、理解了书本的内涵,这是阅读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
当我们熟悉了这个过程,阅读将会变得简单、有效。当我们掌握了阅读的技巧,阅读水平和分析能力势必得到升华。
书享界保留所有权 |书享界 » 学会阅读的批判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