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管理培训
数字化转型培训

为什么说互联网最终会像人脑一样运行?


c467c4661d1fdd5425a4b8745c8f9107
66bf12ac825de193e2396ad51e002bc09

书享界寄语

289b1bb4043608ff18fb3a957c05c57b1

  大约在136亿年以前,有一个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的“奇点”,像一台摆放在桌面的电脑,安安静静的。忽然,电脑的电源按钮被按下,电脑开机了,电脑开始计算运行时间。同样的,“奇点”被“上帝之手”按下,开启了我们现在的宇宙,和我们的时间。

  在我们的宇宙中,总是可以观察到“诞生——发展——消亡(重生)”这样的规律。在宇宙启动后以十亿年计的时间里,在一片“虚无”的宇宙空间中,星尘形成了一片星云,后来被称为“太阳星云”。大约在50亿年前,这团星云的体积开始缩小,密度越来越大,形成了太阳系。我们仰望天空,看到的星星基本都是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像太阳这样诞生,像太阳这样“燃烧”,发出光和热。大概再过50亿年,太阳的“燃料”将近耗尽,太阳开始消亡。晚年的太阳逐渐膨胀成为红巨星,继续燃烧膨胀着。直到红巨星膨胀的外层散去,留下称为白矮星的核心,然后慢慢冷却,成为黑矮星

如果这里的主角不是太阳,而是有8倍以上太阳质量的恒星,根据钱德拉塞卡极限最后可能形成的不是白矮星,而是中子星。如果中子星的质量仍然超过3倍的太阳质量,根据奥本海默极限中子星会坍塌成为“黑洞”。在黑洞中,又有一个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的“奇点”。黑洞里的这个“奇点”,是在等待被“上帝之手”按下,启动一个新的宇宙吗?

就像揭示宇宙规律的物理定律,本期所推荐书籍通过“断点”向我们揭示了互联网的规律。作者通过生物学和神经学知识,向我们展示了互联网的发展演化。互联网也和生物网络一样,经历从“增长”到“断点”,再到“平衡”的过程。遵循着和宇宙天体一样的自然规律。

感谢《断点》作者杰夫·斯蒂贝尔的思想分享,感谢书享界书友韦传敏先生的阅读心得分享,同时也要感谢打造中文版《断点》的译者和出版社。

杨道全,书享界创始理事  

2015.10.09  

ad12ff341bee154fec7b3ab9532db7671

6e133e971b3b3cbb613c578abc48ae16
(艺术家笔下正在吞噬蓝星的黑洞。图片来自NASA)

 

书友分享

 

互联网最终像人脑一样运行
——《断点——互联网演化启示录》

  《断点》是我国庆前拿到的书,并在国庆期间仔细读完。我比较喜欢这本书的开篇方式,通过美国海岸警卫队在1944年将29头驯鹿带到圣马太岛上开始,到1963年,驯鹿增长到6000头,而到了1965年,只剩下42头了。紧接着,作者又引入了蚁群的研究,首先蚂蚁必须以群的方式才能生存;其次,蚁群达到一定规模后,必须把一部分蚂蚁分离出去,形成新的蚁群;成熟的蚁群规模不会扩大,由单个没有智慧的蚂蚁,最终形成了有集体智慧的蚁群,可以构建与人类媲美的具有空调能力的洞穴等等。作者把网络的含义延伸和扩大了很大,包括生物物种构建的群体,人构成的社交网络以及技术网络,也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由各种电子设备组成的网络——当然,这些电子设备背后的使用者还是人,因此技术网络也是人的社交网络。

作者是比较著名的脑科学家,整本书中他把大家比较熟悉的互联网,也就是技术网络的概念和范围延伸到生态上的物种形成的种群。通过生态上的网络,如蚁群的分析作为铺垫,讲到技术性的网络,互联网的进化过程。从而讲到人脑的结构,特别是神经元系统的结构,并最终预测互联网最终演变成一个大脑,像大脑一样的工作,并具有人类一样的智能:包括意识,预测,情感等等。

我特别希望能够推荐这本书,在我看来,可以给人对互联网的演变有一个清晰的线路图,我们可以知道我们所处的网络时间会朝哪个方向发展,在我们现在的认知水平下,我们可以了解互联网的边界在哪里。基于此,我们也能够可以利用里面的很多观点和模型来理解现在的很多互联网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对商业世界中各个企业的行为做一些分析。同时,更为精彩的部分是作者最为擅长的人工智能的分析,作者作为脑科学家希望通过把生物网络,蚁群的引入和分析,让脑科学这样晦涩的学术问题,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大脑,特别是神经元网络的构成和智慧的最终形成过程。作者其实也不是给普通读者介绍脑科学,甚至智慧的形成机理。作者更加深入的意图还是希望把读者引入到互联网的未来演变模式,最终像大脑一样的运行,技术的互联网最终像人脑一样运行,并具有人脑的智慧。

在这里,我希望读者能够和我一起分享作者关于网络的发展模型:增长-断点—平衡(崩溃);并基于这样的模型,我分享了一下我受到这个模型的启示,对当今国内各个商业企业,特别是互联网企业的一些战略分析后得到的个人观点,供大家参考。

1ea3f724c6b4255152bef201a9cd4e4e
(艺术家镜头下的蚁群)

  一、网络发展的模型及商业世界的分析
当谈到网络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计算机,智能手机,似乎和生命无关。但是,其实我们要理解的是,计算机,智能手机背后的是人,因此,我们所谓看到网络世界,其实是人的连接,智能的设备,如计算机/智能手机只是构成人连接的工具,物品。因此,在这里谈到计算机/智能手机为终端网络,其实是人的网络,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连接。之前我推荐过的《智慧社会》中提到,过去的物理世界是靠能量来交换和传递的,智慧社会靠信息的交换和传递。物理世界的能量有边界,因此存在了交换和传递的边界。当时,认为信息的交换和传递突破了能量的限制,可以拓展得很大。咋看起来确实如此,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信息的存储交换和传递过程中依赖于物理世界的,如存储设备,网络设备等,这些收到物理世界的能量的限制,因此,在智慧社会里面,虽然信息的交换和传递没有边界,但是因为信息的载体存在边界,所以信息交换传递也存在边界。这个边界的临界点在《断点》这本书里面就是“断点”的概念,也是“超载”的概念。如果网络发展到一定的临界点后,也就是“断点”,网络的规模就不能再继续扩大,因此,作者给出来网络发展的模型:“增长”——“断点”——“平衡(崩溃)”。

对于一些商业社会,我们试图举几个例子来用“断点”的网络发展模型来分析,确实能找到一定的规律。作者在书中讲得最多得是MySpace和Facebook的发展历程。这些案例都是国外的公司,虽然大家都比较熟悉,但对于深入的理解,我们还是选择一些国内的公司来作为分析。

  我比较喜欢用“算命”这个词来应用这个模型,可能是一种习惯。我特别喜欢给老东家算命,或者分析华为过去的战略发展路径,其实和这个网络发展模型有非常相似的地方,且容我一一道来。华为经过28年的发展,自己的商业规模一直在疯狂的增长,到去年为止,超过爱立信成为通信领域的一哥,完成了通信领域的三分天下的格局,这就是商业世界中某个领域达到了恐怖平衡。也可以说是到了华为商业网络的断点。过去28年,HW的整个战略布局核心就是增长,规模增长优先于效率增长,这里面道出了这种发展模式的核心:在没有达到规模断点之前,必须迅速扩大规模。在2008年前进入HW的同事都可能会感觉到HW的战略目标和执行都是围绕着扩大规模来执行的。如果这个时候追求财务/效率增长,那么在没有达到“断点”之前,公司的发展可能走向其它的方向。虽然这个没有一种可以预测的可能,但是,可以肯定的说,如果过去华为在没有达到断点之前,追求财务增长,那么不会有今天可以达到业界的老大,同城的ZTE的战略思想是现金,利润,规模,在这种战略思想的指引下,ZTE的规模越来越小,最终在市场上被HW甩出好几条街。总之,两家公司的优劣已经在战略思想上分出高低。

但目前为止,HW仅仅是规模达到业界第一,在效率方面还是差于爱立信。但我们可以预测一下华为的下一个发展模型,那就是要最求效率增长,或者说是“有效增长”,也就是网络达到断点后,为了实现平衡,应该追求质量。因此,华为必然会在效率上提升,如果爱立信有6万人左右的规模,那么作为规模第一的华为就应该把人数控制在6-7万人,这样才是实现“质量”,或者“有效增长”。那么多出来的几万人该怎么办,最近网上已经传出华为要裁员2万,应该不是空穴来风。缩小规模,提高效率,增强生存能力,这是华为在通信领域必然要走的路径。6-7万人是通信领域的商业边界,或者说是商业网络的“断点”,华为如果要避免崩溃,那么就在断点来临之前,应该采取的措施就是缩小规模,提高效率,这样才能有效的生存,裁员是必须的,可能是内部消化,或者加快老员工的退休。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小米,中国的网络人数超过6亿。小米的用户数似乎不到1个亿吧,远远没有达到网络的断点。但是,小米已经开始走向其它领域,如智能家居,家电,空气新鲜,插座等等。在商业世界里面,我们先忘记雷军的个人魅力,就是小米的商业网络。在远远没有达到网络发展的边界的时候,冒然的出击其它领域,其实,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小米模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如早产儿一样,可能存活的质量或时间和人们预料的相差甚远。

类似的,我认为6亿是中国网络用户的“断点”。如新浪微博,用户数还没有达到一定的规模就早早被进入了其它的模式。目前估计新浪微博已经失去了网络领域的领先地位,也几乎没有太大的商业价值。而腾讯微信迅速的达到了网络的断点,目前腾讯微信中国的用户数增长并没有太多意义,如果是发展国外用户数,这个突破断点的必要。因此,腾讯微信在已经达到网络断点的情况下,后面要发展的是如何利用微信来构建其商业帝国,这不必分析,腾讯人比我们局外人更加的深刻理解微信和微信背后的商业价值。我在这里要给腾讯算命的是,按照网络的发展模式,微信的断点已经达到,要继续扩大规模的必要性只有扩大其地域边界,否则基本上没有必要。但是,能否扩展到智能穿戴/或者物联网的领域呢?我想未必,我并不觉得利用网络本身的力量来超过“断点”,也就是,智能穿戴或物联网存在自己的商业网络,需要重新构建。

在微信已经发展到“断点”,冒然的增加微信的连接数,可能会带来网络能力的超载,这是我一直在担心的事情(似乎不关我的事情),就是腾讯提出用微信进行万物互联,这样的思路可能违背了这本书描述的网络发展模式:增长——断点——平衡,现在微信已经在平衡阶段,不适合做规模的增长,也不适合做更多的网络连接,应该像蚁群一样,分开新的蚁群,重新按网络发展模型来发展。

cf0c93df942f4e3b66c9d970e75bfc90
8b49748b326008bb5a5442483db2c1ac
(电影《阿凡达》中连接整个星球网络的树)

  二、互联网进化和人工智能
我们接着顺着作者的思路,网络的发展会成为真正的大脑,也就是人类的单体智慧构成整体的智慧。这个思维跨度似乎有点大,当然,这是作者写这本书的核心所在。我希望我能够看的懂和对本书内容的理解,但是,一定要记住个体的智慧是有限的,我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能够看了这本书,大家通过有限的个体智慧,能够分享出群体的智慧出来,这样也是我希望贡献一点理解和希望得到的结果。

  也顺着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的颁布的方向,讲一些人类在对自己的理解的程度和进展,包括化学奖给的是DNA的复制“监工”,我认为这是人类对自身的不断的理解。另外,神经生物学非常接近人类对大脑的认知,在过去100多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的历史中,总共给神经生物学领域授予11次,这11次获奖的重大发现,应该算是人类对大脑最深刻的理解,但这些发现对于大脑的运行机理的理解还算是比较肤浅。我们暂时对作者的意图表示理解,即没有智慧的单个蚂蚁,简单的沟通模式所形成的生物网络(蚁群),形成了具有人类特征的群体智慧,类比出大脑的构成也是类似的方式。这样的类比适合于没有脑科学知识的读者很快的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当然,也有理由表明人类在对脑科学的理解还停留在类比的阶段,毕竟,2014年的诺贝尔医学奖授予人类对定位的机理的发现,也仅仅是定位,似乎人类对物理和精神世界的理解还远远不够。

因此,通过类比,更加让人能够理解作者的意图:就是互联网能够像大脑一样运行,通过大量的并不是特别智能的网络节点,构建成一个具有超级智慧的网络。这种智慧的表达方式,已经得到部分的证实,如IBM的深蓝击败国际象棋大师,沃森击败了智力挑战电视节目中人类团队,也包括Google在在《自然》上发表的大数据论文,通过用户的搜索行为可以得出禽流感的传播模型,这个模型与WHO通过各国相应组织给出的报告汇总的模型一致。未来互联网将具有更加的智能,智慧,甚至情感,如我们看到一个类似叙利亚男孩死在海滩上的照片,内心发出的哭泣,网络都能够感知得到,这样我们的世界将和网络是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是否会有我们的意识,情感是可以复制或者存储起来,在某一个时刻可以重温一下我们的初恋,相爱等等呢,对于这本书给出的观点,这个应该不会太远,我们期待着网络能够像大脑一样的运行。

试着阅读这本书,试图走入作者的思路,感知到我们的未来,在网络上可以预知未来,可以分享我们的喜怒哀乐,可以像蚂蚁一样,个体智慧虽然渺小,但是我们一起会构建一个极度智慧的社会。

一起来分享这本书的智慧吧!

韦传敏
2015.10.08


书友简介:韦传敏 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深圳市长桑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聚焦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

 

66bf12ac825de193e2396ad51e002bc010

书享界第59期 |《断点:互联网进化启示录》

作者:[美] 杰夫·斯蒂贝尔
译者:师蓉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01月第1次印刷
页数:228页

2011e00e05058a0c05d8550ff5375e7e

作者简介

  杰夫·斯蒂贝尔(Jeff Stibel),是一名脑科学家和企业家。他目前是美国邓白氏集团的董事长兼CEO;在此之前他曾担任Web.com公司的CEO。斯蒂贝尔还是“大脑之门”(BrainGate)公司的董事长,该公司的“大脑芯片”技术(美国CBS的《60分钟》栏目对该技术进行了专题报道)让重度残障人士可以通过思维控制电子设备。斯蒂贝尔在布朗大学攻读硕士期间,就已经开始研究人类大脑及行为。他现在还是布朗大学创业项目、塔夫斯大学戈登领导力中心、南加州大学创新研究院的董事会成员。

内容简介

  一部神经学、生物学与互联网技术大融合的互联网进化史诗巨著。
我们正置身网络革命中。互联网的每一丝变化都与你我息息相关。当科技变得处不在时,它就会改变你我。在《断点》一书中,大脑科学家和企业家杰夫·斯蒂贝尔将带领读者来到大脑、生物与技术的交汇处,向读者展示生物学和神经学是如何与互联网技术发生联系的;我们是如何通过生物学上的前车之鉴,来预测互联网的发展的;互联网在经历增长、断点和平衡后又会发生什么变化。本书提供了一个独到、新鲜的、令人兴奋的视角,帮助人们去看待商业和技术发展的未来,以及它们对我们所有人的影响。

精彩书摘

让互联网成为真正的大脑已为时不远

  大脑可以通过直觉来得出答案,这是多么强大的电脑都无法做到的。和电脑相比,互联网正处于通过直觉来获得大脑洞察力的初级阶段。有几家公司正在开发在线软件,这些软件借助大脑来创造我们所谓的人类意识。脑科学家道格•莱纳特(Doug Lenat)在过去的20年里一直在研究一种被称为CYC的智能系统。当询问莱纳特CYC将来是否会有意识时,他作出了大胆的回答:“我认为它现在已经具有意识了。”

  互联网要成为真正的大脑,还需要将计算、通信、预测能力和情感结合起来。当这些功能在大脑中随意地并行执行时,类人智能就会遍布整个互联网。正如谷歌的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在很多年前所强调的那样:“当网络变得像处理器那样快时,电脑就会遍布全网络。”

互联网上的某些系统将会达到最聪明的动物(包括人类)才具有的意识水平。虽然道格•莱纳特很乐观,但我们还没有达到这种程度。然而,我们已经很接近了。互联网的计算和记忆能力比人类的还要好。互联网的通信能力也非常先进;它在很多方面已经接近人类水平的80%。互联网的预测能力也在随着时间而增强,虽然它们只达到人类思维的30%。随着科学家和企业家在这些元素上的继续努力,我们会更接近于智力的灰色地带,而互联网最终会具有足以产生智慧和意识的灰质。

到目前为止,最薄弱的部分就是情感——将不同的信息整合成一种连贯模式的能力。但即使是在这个方面,我们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科学》杂志在2012年介绍了一种全新的大脑模型:Spaun(Semantic Pointer Architecture Unified Network,语义指针架构统一网络)。该神经网络可以通过复制人脑的情感来模拟行为、识别语法并确定模式。Spaun只用250万个神经元就实现了这一点。虽然它还比不上人脑,但Spaun可以预测智力测试问题的答案,如补充“2,4,8,16,32,_”模式。Spaun识别图形的准确率达到94%,而人类的准确率达到了98%。虽然没有达到100%的准确性,但这正是重点所在——Spaun复制的是不完美的大脑。

Spaun的方法有点异想天开:科学家们没有使用标准的电脑软件来告诉它如何计算,而是创建了模仿人类行为的神经元。正如研究小组的负责人克里斯•伊莱史密斯博士(Dr.Chris Elismith)所说:“该模式正在试着解决认知的灵活性问题。我们如何在任务之间进行切换?我们如何使用大脑中相同的部分来完成不同的任务?”他还说最令人惊讶的是Spaun的错误(而不是其成就)。为Spaun寻找解决方法的过程是相当随意的——它用的也是无限循环,会犯和人脑同样的错误。它接受所有可用的信息并抛弃那些它认为无关的信息,最终得出那些虽然偶尔会出错但通常都是正确的答案。

《纽约时报》报道称:“计算机科学家和很多创业公司都正在寻找新方法,从组成万维网的几十亿个文件和将它们编织在一起的链接中挖掘人类智慧。”我们生活在一个史诗般的时代,这个时代中的机器每天都会变得更加智能。我们正在接近这样的时代:互联网上的所有信息都被挤压成类似于大脑的纸模型——模式将在这里建立,多个草稿将在这里存在和灭亡。最终的结果将是智能的出现。

编辑推荐

奇点与断点

 “奇点”(singularity)本是一个理论物理学概念,科学家假设在这一点时空曲率或其他的物理量都变得无限大,宇宙来源于此,也将终结于此。2009年,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在谷歌和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支持下创办了奇点大学,将他对奇点的重新解读发扬广大——人工智能如宇宙大爆炸时一样达到临界状态,进而具备自主意识,将人类智慧彻底取代。

  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构想在科幻小说中已经存在多年,然而当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其具备了现实可能性,还是让人们心中惴惴。具备了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会像《星球大战》中的R2那样成为人类的助手和朋友吗?还是会像《机械公敌》中那样,对人类的社会规则发起质疑?最糟糕的情况或许就是《超验骇客》中,人工智能网络将人类的身体和灵魂尽数吞噬,那么,人类是否有必要像电影中那样主动进行技术阉割,退回到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呢?

人工智能领域的奇点理论之所以令人忧虑,是因为根据理论推演,虽然时间上可能不确定,但奇点“一定”会发生。不过,如果你读过美国创业家和脑科学研究者杰夫·斯蒂贝尔(Jeff
Stibel)的新作《断点》(Breakpoint),对人工智能的担忧或许会有所缓解。斯蒂贝尔从人脑神经元出发,推导出一个网络发展到某个规模后,将面临“断点”,此时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发生崩溃,整个网络化为乌有;一是升华至“越小越好”的新形态。具体到互联网领域,当网络信息规模越来越大,乃至超出人类所能接纳的极限时,互联网并不会进化为“超人类”怪物,而是将转变为一种更易于被人类使用的“低级”形态——移动互联。跟PC端相比,手机屏幕很小,容纳的内容和形式都有限,但使用者可以借此摆脱“信息过量”的重负,因此移动APP比起传统网站,对人类更“有用”了,这就是斯蒂贝尔预测的互联网进化新形态。

斯蒂贝尔是从人脑进化史做出如上推测的,在智慧生命进化的最初200万年,脑容量一直在增长,而最近2万年,人脑开始向越来越小的方向发展。从神经元数量上来看,5岁儿童拥有近1000万亿个神经系统连接,成年人则只剩100万亿个。思维成熟的过程,就是大脑化繁为简的过程。互联网的发展,或许也将如此。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新理论,道家古语有云:“大道至简”。“先做加法,再做减法”的人生智慧,古今中外早已有之。再看人工智能,物理器件一旦连接,便不会自行消失,无法自主做减法,自我意识也就无从谈起。或许也只有人类参与的移动互联网络,才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智慧进化模式。

说到进化的加法和减法,近期好莱坞商业大片《侏罗纪世界》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例子:当科学家们将各种生物的优秀基因片段加以整合,人为创造出一个貌似恐龙、但不是恐龙的新物种,换来的却是它为攀升至食物链顶端而进行的疯狂杀戮。这正是进化过程中片面追求更大更强,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导致的悲剧。奇点的存在代表着宇宙的奥秘,多少超出了人类控制范围之外,或许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如何让社会的“断点”平稳过渡到新形态,而不要过早走向崩溃的终局。

刘美,环球财经编辑部主任

5243861a079b7712de0caf888ba521e1

(电影《侏罗纪世界》海报)

 

目录

第1章 驯鹿与网络:所有的网络都必经历断点
驯鹿网络的彻底崩溃 / 002
越大未必越好:无法承受的信息超载 / 004
经历断点之后 / 006

第2章 蚁群、大脑和互联网:断点之后是毁灭还是重生
蚁群智慧的不解之谜 / 010
最复杂的网络:我们的大脑 / 013
互联网是蚁群,也是大脑 / 016
所有网络的必经阶段 / 019
有一种方法可以展望未来 / 026

第3章 复活节岛、大脑和互联网:网络完成迁徙的创新之路
经历文明崩溃的复活节岛 / 030
网络达到断点时究竟会发生什么 / 032
互联网究竟有多大 / 034
互联网的迁徙之路 / 038
烹饪让人类成为地球的统治者 / 041
互联网对能源的消耗会加速地球变暖吗 / 043
断点之后的智能化互联网 / 049

第4章 奴蚁、神经元与万维网:选择让网络不再崩溃
具有非凡力量的神经元 / 052
蚂蚁王国的拿破仑:蓄奴蚁 / 054
人类记忆的断点 / 056
日益喧嚣和堵塞的万维网 / 058
指尖上的世界所付出的代价 / 060
万维网断点的到来:移动应用程序的兴起 / 062
链接对网络生存至关重要 / 066
关于新技术的谬误 / 069

第5章 面包、手机与社交:真正的网络都是自发的
谁来负责面包的供应 / 072
强迫与非自然的增长只会导致网络的崩溃 / 073
社交网络的生存之道:返璞归真 / 076
社会网络真的重塑了我们吗 / 083
真正的网络是自发而非控制的 / 087

第6章 搜索引擎和搜索的灭亡
颠覆搜索引擎世界的谷歌团队 / 090
搜索引擎世界的角逐 / 093
搜索大战的胜利者:谷歌 / 097
搜索革命的到来 / 099
迎来人机交流的搜索新时代 / 102

第7章 群体、诗人与莎士比亚:众包将成为群体智慧的革命性工具
一首对国王大不敬的众包诗歌 / 108
众包的最佳示例:人脑 / 110
众包的核心机制:总体胜过局部 / 112
众包业务该如何成功度过断点 / 116
社交化商业的兴起 / 120
互联网金融的方兴未艾:众筹 / 122
专业化与众包:群体的智慧未必胜得过作家的文采 / 125

第8章 海鞘、利润与交通流量:断点之前崩溃的公司
生存下去才是硬道理 / 128
网络只有在达到最后阶段的平衡后才能获利 / 129
网络增长阶段的黄金法则:免费 / 131
如何解决城市交通网的拥堵 / 136
达到断点之前就试图赚钱的公司都面临崩溃 / 138

第9章 现象、语言与镜像神经元:互联网可持续性发展的核心问题
所有网络得以发展的关键:沟通 / 146
语言对于网络的意义 / 149
语言学习的断点 / 150
互联网存储人类语言的方式:词网 / 152
镜像神经元重新定义了大脑的思考方式 / 156
关于智慧的悖论 / 160
了解用户意图的镜像神经元引擎 / 162
互联网语言的突破性革命:神经元脉冲应用 / 166

第10章 脑电图、直觉与人工智能:下一个创新将是大脑的一部分
生命的真谛 / 170
技术带来人类跳跃式的进化 / 173
将人类的大脑与互联网连接,会发生什么 / 173
通往无限可能的未来:“大脑之门” / 175
思维控制一切不再遥远:可穿戴设备的诞生 / 178
机器人时代的来临 / 181
奇点来临:见证机器获得人类智慧的时刻 / 186

第11章 推论、白蚁和灭绝:网络革命才刚刚开始
革命性的仿生建筑:东门大厦 / 190
人类通过网络超越了自我思维 / 193
网络革命促进民主化进程 / 195
网络的未来 / 197

后记 让互联网成为真正的大脑
大脑的智慧来源:信息的物理连接方式 / 201
思维机器的出现不再是梦想 / 203
让类人思维成为可能 / 205
记忆与预测并存的大脑 / 207
让互联网成为真正的大脑已为时不远 / 210

faa2a4b9246420b6b5b3be6b0979f2d3
99c974437f2dae7b1f9d1a066e23105b4

书享界,思想践行者的视界,一个面向企业人的读书交流平台,每星期六推荐一本好书,欢迎广大书友订阅。

书享界保留所有权 |书享界 » 为什么说互联网最终会像人脑一样运行?

分享到:更多 ()

评论区 抢沙发

华为管理培训 · 数字化转型培训

服务案例联系书享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