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人都曾身陷焦虑,个中痛苦难为人知,有时苦苦无解,工作和生活受到很大牵累,那是因为你没有认识到焦虑的本质!
比起连夜暴雨,职场焦虑更可怕
让北京职场人士焦虑的有一件事——前些天暴雨半夜袭京,早上出门上班寸步难行。
(图:有什么能影响中国互联网发展?北京西二旗站占被淹!)
但和局部暴雨比起来,令全中国职场人士都困苦不堪的,只有这件事:职场焦虑。
不可置否,这是一个全民焦虑的时代,哪怕你月薪上三万,上十万。
前段时间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外企中国区CEO,不算股份和津贴,月薪10万+,10万+是绝大多数职场人士奋斗半辈子都挣不来的高位月薪,但这位精英主人公却依然每天过得焦虑不堪。
且不说,家里高寿老人需要专人照顾,儿子在国外读大学,老婆是全职太太,花销本来就大,他的工作还朝不保夕,为了保全工作简直殚精竭虑。
年近50,年轻时兢兢业业从底层干起,一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但这位CEO这些年都是这样的循环——为得到领导的信任,小心谨慎哄好外国上司,外企上司经常调动,一朝换人,新来的上司有不信任他,害怕丢掉工作的他,不得不重新小心翼翼地哄新上司开心。
而他没法主动逃离这死循环,一个年近半旬的高薪经理人,在市场上机会很少。
再看那些月入几万每天盛装出入5A级写字楼,在办公室敲着键盘喝着星巴克,看似光鲜的白领,也有属于自己的不为人知的焦虑。
罗振宇就说过:现在活在最底层的,往往是那些5A级写字楼里,上班打卡中午吃盒饭的白领。
职场焦虑有哪些危害?
职场焦虑常常导致我们工作效率低下、人际关系恶化,甚至连生活也会受到负面影响。
什么是焦虑?
几乎每天我们都会听到有人在抱怨自己很焦虑,这些焦虑与他们的工作、老板、配偶、孩子等有关。人们往往习惯性地认为,焦虑是外界的人和事造成的。
可是你想过吗,你能否在生命中彻底摆脱所有让你烦心的人和事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会使焦虑成为你生活的常态,然后你把自己变成了受害者,将自己的快乐完全交托在别人手中。
比如一大早你挣扎着起床,可是感觉太困了,一不小心又打了个盹,就在打盹的工夫,你猛然间清醒,意识到上班要迟到了,你的“压力”噌噌地往上涨。你急吼吼地冲进办公室,因为自己迟到了,一上午你处处感觉工作落后了一步。老板在等你汇报工作,没赶上的会议等你再安排时间,办公桌上的新项目需要你在下班前做出反馈……
其实日常生活中让你倍感“焦虑”的状况,大多只是压力,但是当你增加了“纠结”的关键因素,尤其是来回琢磨让自己苦恼的事情时,压力很容易转化为焦虑。
压力+纠结 = 焦虑
Pressure+rumination= stress.
比如你迟到了,是接纳自己迟到的事实,尽可能快速高效地完成任务;还是对自己起床晚了这件事充满内疚,对自己的行为懊恼不已,对后果担心害怕?你是不是在上班路上急不可耐地想闯红灯?是不是抱怨你前面的司机,信号灯都转绿了,他怎么还慢悠悠?这就是把压力转化成了焦虑。
焦虑没有丝毫用处,信号灯不会因为你急着赶路就为你一路亮起绿灯,司机也不会因为你抱怨就能把车开得更快,什么也不能改变你睡过头和迟到的事实。
你可能会说:正因为有重要的会议要参加,我这么焦虑一点儿都不奇怪。
当真如此吗?人们焦虑而且总能为焦虑辩解。事情本身很简单,你早上睡过点了,现在迟到了,仅此而已。
所以,发现纠结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纠结是我们应对焦虑的核心。
你有选择的权利,没有人天生就习惯纠结,纠结是我们后天习得的行为。正因为纠结是一种习惯,所以可以改变。改变的过程很简单,只有四个步骤。
第一步,唤醒。
第二步,专注。
第三步,超然。
第四步,释放。
在履行这四个步骤时,我们还需要具备韧性和正念。
什么是韧性?
假设你正在惊涛骇浪中漂流,刚刚通过了一段湍急的水域,转弯之后,迎面而来的是一片广阔平静的水域。此刻,你能听到前方激流奔腾、水声更响,但眼前一道峭壁挡住了视线,让你看不到下一个转弯的情况。
此刻,你会是什么感觉呢?
即使你无须亲自经历,也能想象到身处平静水域时的放松,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感觉呢?激动、兴奋,也许还有焦虑和害怕,担心转过峭壁之后会迎来何种挑战。
河流是对生活最恰当的比喻。在生活的河流中,很少有人会长久地停留在湍流中,即使是最艰难的岁月最终也会过去。
同样,也很少有人会说他们一直处于宁静的水域。生活就是在平静的河流和湍流之间不断转换的过程。
因此,如果此刻你正处于宁静之中,那么你必将迎来生活的湍流,但湍流并不意味着焦虑,从平静进入生活之河下一片湍急水域,你可能会迎来压力而非焦虑,压力只是执行任务的要求。
压力会增强人的动力,对人是有益的,但随着漂流筏进入下一片湍急水域,至少一半人会进入恐慌状态。结果他们的漂流筏纷纷倾覆,最终他们会失去通过这片水域的机会。这就是将压力转化为焦虑的例子。
具有韧性的人不会失去判断力。韧性可以定义为平静地越过生活中的激流的能力。
什么是正念?
要想具有韧性,就要时常检视自己的言行。在此引入近来比较流行且需要澄清的一个概念:正念。
20世纪80年代“焦虑管理”的理念流行期间,“正念”也成了一个常用语,它究竟有什么含义呢?它是过去几十年来心理学家发明的一个新词,目前在企业中指的是一种提高绩效的技能。正念也被用于心理治疗,目标是使被治疗者少一些不开心。
运用正念的另一种方法是自问“正念”这个词的根本性含义:自己的内心究竟装着什么?
如果你焦虑,那么你的内心就充满了负面的纠结。也许你只是盘算着下周末的活动,内心并没有纠结顾虑的东西,那么我们将此状态称为“醒着睡觉”(waking sleep)。
这种状态有点像做白日梦,比如没有任何有压力的工作要做的情况下,我们的思绪有可能会在下周假日计划的细节中徜徉。
这种做白日梦的状态就是“醒着睡觉”的状态,我们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想法中,而且想法变成了非常真实的场景,就像晚上睡着时做梦一样。
正在梦中飘荡时,忽然一个同事过来找你,你一下子从梦中醒来,可能会问“你说什么?”。“醒着睡觉”状态不会像纠结那样给我们带来身体的伤害,问题是你“醒着睡觉”的时候是不是还有其他重要的工作要做,比如需要看完桌上的报告。
如果你没有把手头工作完成就开始“醒着睡觉”,那么你醒来后迎接你的将是一连串的工作清单以及由此带来的压力。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得时时刻刻保持清醒,而是说要尽力在更多时间里保持更清醒的状态。不光在工作中,这个原则在生活中也非常重要。
如何保持清醒?
想想看,有多少次你对配偶或朋友说“什么?再说一遍!”
人对周围事物熟悉之后就会感觉无趣,于是思绪会飘走。保持清醒状态的关键是专注。我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引开,但是用韧性和正念加以唤醒、专注、超然和释放的学习过程,我们可以控制它。
唤醒。
人在醒着的时候会陷入睡眠中,即“醒着睡觉”状态。这种像做白日梦的走神状态,加上对烦心事的纠结,就会导致焦虑。因而需要唤醒自己,更长时间地保持真正的清醒。
专注。
专注和唤醒几乎同时发生,除非被唤醒,否则你不可能集中注意力。要知道,我们有能力保持清醒,能够有目的、有意识地完成工作。
超然与释放。
超然处事不是回避事情,想法总会自动地进入我们的内心,我们不要将它们堵在门外,而要客观地观察它们,承认它们只是想法而已,不关注它们,将它们放下。
有人看了尼克的书《工作不焦虑》后,对他说:“你讲的道理都是对的,但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你如果得了癌症,还会这样无忧无虑吗?”
尼克答道:“我就是癌症患者。”
从 25 岁起,尼克就被诊断出各种癌症,多次被医生宣告“来日不多”。如今 30 多岁正当年的他,有 4 个不满 7 岁的可爱的孩子。他每天面对着“来日不多”的魔咒,依然用超然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屡创辉煌。
《工作不焦虑》一书是用心和生命写就,相信它能更帮您从容面对高压环境下的压力,将压力变为动力。
《工作不焦虑》
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5月
本书作者简介德里克·罗杰&尼克·皮特里
书享界保留所有权 |书享界 » 比起连夜暴雨,职场焦虑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