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10分钟前:
央视老台长杨伟光的自传《我在央视当台长》终于出版了。
杨台长生前亲自定稿的这本书,既是杨台心血的凝练,也是杨台在央视一个历史的关口,勇于担当,大但改革创新的实践智慧的结晶。杨台离开我们已经三年多了,央视人电视人依然在怀念他,甚至说“杨伟光时代”是央视最好的时代。这本书在杨台生前未来得及出版,历时三年多曲曲折折,经历层层审查,终于由新星出版社完成了我的心愿。摸着新书封面,百感交集,也是对杨台长在天之灵迟来的告慰吧!
——《我在央视当台长》主笔 刘世英
杨伟光为什么值得怀念与借鉴?
文 / 刘世英
时光荏苒,央视老台长杨伟光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三年了(杨伟光于2014年9月20日辞世,享年79岁)。在这令人伤感惆怅的日子,我又一次陷入深深的缅怀与回忆之中。所幸杨台长的自传《我在央视当台长》终于出版了。杨台长生前亲自定稿的这本书,既是杨台心血的凝练,也是杨台在央视一个历史的关口,勇于担当,大但改革创新的实践智慧的结晶。杨台离开我们已经三年多了,央视人电视人依然在怀念他,甚至说“杨伟光时代”是央视最好的时代,没有杨伟光就没有今天的央视。这本书在杨台生前未来得及出版,历时三年多曲曲折折,经历层层审查,终于由新星出版社完成了我的心愿。摸着新书封面,百感交集,也是对杨台长在天之灵迟来的告慰吧!
(本书由杨伟光口述、刘世英编著)
回忆与杨台交往八年多的点点滴滴,他的音容相貌依然浮现在我的眼前。我与杨台初识源于我请杨台为一本书写推荐序,这是一本介绍分众传媒董事长创业故事的书,希望杨台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人物为这样一本关于广告新媒体的书作序,没想到杨台非常重视,在亲笔撰写的序言里大力褒奖和鼓励年轻人创新创业;也由此他对我对人物采访写作风格非常欣赏,并郑重委托我记录整理他从事新闻和电视事业的经历和故事,从此展开了我们之间的长期交流。
我于2007年12月在中信出版社出版《杨伟光的央视岁月》一书。从2006年5月我对时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任主席的杨伟光首次采访,一年多时间,我先后20余次对杨台的访谈。谈到童年、谈到大学、谈到央广岁月、谈到如何意外到了央视……他在央视的日子里,无疑是他人生中最辉煌的一段。这是一段顺风顺水、心想事成的好时光。谈到得意处,他好像回到了当年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神采;有时谈到遗憾处,他也会陷入深深的思考。杨台每次都约我都是到办公室聊,一杯清茶,围着他的办公桌面对面坐着,一聊就是一个整半天。印象深刻的是杨台每次都身着正装,退二线了、甚至完全退休了都一直是保持工作时的状态和严谨的风格。杨台就是这样一个严谨的人,为了减少差错,他列举了六十多人的名单,让我分别找他的旧部和同事采访,补充、印证、核对。杨台很关心大家的反馈和补充,并打印出来亲笔核对、订正修改书稿,这本书可以说是在杨台亲自领导下大家合作完成的。
(本书由刘世英编著,2007年中信出版)
此次出版的杨台这本口述回忆录《我在央视当台长》,是我于2012年向杨台提议的,我又做了大量的补充采访,最后以他的全部口述整理而成。口述回忆录成书过程中,杨台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了,他跟我说很多活动他都不便参加了,还特地交代我辞去一个单位的顾问。但他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每次见面时却依然保持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他用放大镜一字字地认真看完书稿,并且用铅笔在旁边标注意见,或进行修改,初稿返回给我们后,我们又修改完善整理出一版,当我们把最终修改稿给他送过去时,我们看到杨台明显的憔悴了,声音有点发干;脸上长了些什么斑和痘,他跟我说皮肤有点过敏。但他依然非常乐观开朗,没想到这却是我们的最后一次见面。
2014年9月下旬的一天,晴天霹雳,我们听到了杨台长辞世的消息!我怀着悲伤的心情去探望了杨台长的夫人张庆华女士、女儿杨平。这是一套普通的楼房,简陋的陈设,摆了很多书,屋子里挤满了人(很多是央视当红的明星)。杨平把杨台生前最后筛选的照片和对书稿的批注交给我;杨台夫人张庆华女士也对排版文件做了最后的把关,杨萍一并交给我,我看上面师母的批注与修改一丝不苟,一如杨台本人的风格,真是感叹啊。杨台的离去不仅是中国新闻界与电视界的一大损失,也是中国知识界经世致用,以身报国的典范人物的陨落,对我个人而言,是一位温暖的良师益友的离去,让我有一种切肤之痛。
在与杨台八年多的交往中,我对杨台突出的印象有三条:开明的良师、真诚的朋友、平等的伙伴。
我感觉杨台首先是一位开明的长者和良师。他的言传身教都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他是一个严于律己的人,但是从不说教,他是一个从不因别人小节而挑理的人。记得有一次我陪杨台一起约见一个朋友,结果这个朋友迟到了半个小时,但杨台没有丝毫不悦,亲切地寒暄过后马上进入正题,尴尬瞬间就过去了。后来这个朋友专门跟我说杨台的干练和他的感动。在采访中,遇到我们不太懂的问题,他能迅速觉察并且循循善诱地解释给我们,我们正要为自己的才疏学浅而感到尴尬的时候,他却已经把这种尴尬化解为无形。
其次我觉得杨台是我的一位真诚的朋友。他对我们《总裁读书会》节目的创意和愿景非常认可,并亲自担任首期录制嘉宾,还在节目策划和平台落地方面帮我们出主意想办法;记得当时录制祝语时重复录了好几遍,杨台不厌其烦,真诚祝愿“总裁读书会栏目越办越好”。杨台对我一直从事企业家访问与商业名人、商业案例写作非常关注和支持,也喜欢跟我们讨论创意和选题方面的话题。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在厦门开会,突然接到杨台的电话,他专门给我谈了他想到的一本书的创意。他建议我,说你写了那么多商业名人的书,可不可以结合这些成功人士的案例,写一本总结创新创造的规律与方法的书,鼓励年轻人创新,给年轻人创业以指导。记得打电话时我一边拿着手机一边沿着厦门会展中心的广场转,电话打了足足有一个小时。
第三,杨台是一位平等的好伙伴。在采访与创作中,杨台从不以势压人,总是以商量和诱导方法让大家达到认识统一。杨台不喜欢参加各种应酬,生活非常有规律,作风严谨,即便退休了他还是一本正经,基本上都是在办公室见客人。但他亲切随和,平等待人,非常自然,从不摆架子。不管是有人请他做顾问还是他请人家做顾问,都是如此。记得为了给天地人传媒融资,他让我专门帮他请来一位金融学博士来给他介绍融资方面的知识与方法,他听得非常认真,提的问题也很专业,就像老同事老朋友之间的交流。在这位朋友辅导下,后来果然融来一笔可观的资金。有个部门申办了一个网络电视台,他们的负责人来请教杨台,非要请吃饭,杨台破例答应了,但要求从简安排;对他们提的问题和要求,尽量解答和帮助,但从不要任何报酬。
现在是杨台离开我们满三周年的日子,但杨台虽然离开了我们,不管是三年还是若干年之后,我们会发现杨台的精神和价值将永存。我在采访过程中,遇到所有的人,无不交口称赞杨伟光,怀念央视的杨伟光时代。怀念那时的事业蓬勃发展、荧屏的丰富、鲜活与纯粹,怀念那时新闻改革、舆论监督、节目创新,怀念那时的好作品、大手笔……。很多人奇怪为什么在刚刚六四过去不久,国内外气氛都比较紧张的时候,作为还不是强势主流媒体的央视的台长杨伟光,面对的是负债和僵化、缺乏,以及一些地方台的崛起和媒体竞争压力,他凭什么开创了中国电视业的一个时代?有人总在抱怨体制的种种束缚和限制,值得反思的是杨伟光在那样的体制内为什么就能做成事、做大事而且不出事?我概括有五点:
一是他的心中只有事业和责任,没有私心。他是一个五湖四海,没有小圈子的人。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杨伟光改革是为了事业,自然容易争取到支持。如果以改革之名参杂私利,必定是要翻船的。
二是他不蛮干。他张弛有度,有高超的“把握好度”的艺术。现在看来,杨伟光当时的改革力度很大,但他实际上一直坚持渐进式改革,先试再推。他像一个高明的烹调师,很善于掌握火候。央视很多人这样评价他,说他总能做到恰到好处。
三是坚持创新。他是真正的改革家、行动派。在他的领导下,央视完成了从录播到直播,从镜头对准官员到把镜头给老百姓,从时政新闻到电视新闻杂志、评论类节目等创新创举,新闻改革的同时,电视节目形态、电视台经营、海外拓展等方面都完成了大胆创新,奠定了央视延至今日的辉煌。
四是共赢思维。他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具体项目合作中他非常重视合作伙伴利益,坚持多方共赢。包括与一些部门与机构合作纪录片,采购或与一些单位联合录制电视剧,形成各地电视台与中央台的良好合作关系等等,都是共赢思维的体现。
五是开放思维。他没有条条框框,一切以事业发展需要为先。为了电视新闻改革,他冲破体制机制限制,采用灵活的用工与激励制度,引进大批优秀电视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包括白岩松、水均益、杨澜等一大批名记者名主持,包括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在内一大批名牌栏目都是这样起来的。
杨台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价值传承太多太多。他的成功不是他个人的成功,他成就的是一个事业一个时代,他不需要给自己摆功劳贴标签,他的重要性和关键性已经深深烙印在央视那段非凡的年代。我们每一个人不要怨天尤人,不要为自己的庸与懒找借口,诚愿读者诸君在本书的阅览中厘清价值与使命,吸取力量和勇气,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大事业中,不枉此生,奋发有为吧!
2017年9月23日改写
《我在央视当台长》主笔、书享界智酷资深书友
刘世英
本文作者简介
刘世英,财经传记作家,畅销书策划人,《总裁读书会》电视访谈节目出品人。长期致力于财经人物和企业案例研究,著有《分众的蓝海》、《谁认识马云》、《在路上》、《杨伟光的央视岁月》等。
刘先生及团队曾采访过的著名人物:柳传志、张瑞敏、马云、宗庆后、厉以宁、林毅夫、吴仁宝、李开复、牛根生、李彦宏、王石、刘长乐、杨伟光、释永信、白岩松、杨澜、崔永元、夏骏、李连杰、龙永图、稻盛和夫等
书享界,思想践行者的视界,一个阶层的文化生活。在这里,与70000+名高质量企业家书友同行,每周分享一本好书,欢迎广大书友关注。
书享界保留所有权 |书享界 » 杨伟光:我在央视当台长 | 书享界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