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管理培训
数字化转型培训

​施炜:中国企业战略转型的核心是企业文化的转型

a19367d840bcbddf37e58fb339cca305

(转型,中国企业界2016热门词)

版权声明
  • 本书作者:施炜

  • 书享界本期责编:水流深

  •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如需转载,请自觉保留以上版权声明

 

书享界荐语

  上周四(7月28日),施炜老师到访转型家。就如何服务“中国企业转型”这个话题,我向施炜老师请教了近2个小时,老师非常坦诚,对我这个晚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没有任何绕弯弯。交流之后,我更加坚定:企业转型,生死攸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独木难已成舟,转型家定位为“商业新常态下企业转型升级的资源连接器”是比较合适的,一定要有生态思维,各取所长,携手共进,以价值服务企业。 

9aa2227fa83136ebd4551b0722c01c6c
(施炜老师与邓斌在转型家广州基地)
 

  施炜老师是中国管理咨询界重量级人物,国内著名的企业战略和市场营销专家,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研究员,早年华中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毕业,和彭剑锋老师联合创办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任领衔专家。近十年来,他和彭剑锋老师、陈春花老师对中国企业管理热点问题作过多次深度对话,被业界称为中国企业管理“三人行”。

  最近,施炜老师的新作《重生——中国企业的战略转型》出版了,这是一部从中国企业现实问题出发的管理思想作品。施炜老师在分析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所处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的基础上,从前瞻和适用的角度,对中国企业战略转型的方向、路径及策略性举措提出了建议和意见。值得研究转型、开启转型、践行转型、引领转型的人们仔细研读。

  强烈建议书享界书友读读陈春花老师为该书作的序,以及施炜老师的自序,相信对您理解中国企业转型现状和未来有帮助。 

——邓斌   

2016年7月30日  

注:邓斌,九三学社社员,书享界发起人,转型家联合创始人,前华为咨询部资深顾问,曾服务于华为11年。

 

陈春花推荐序

转型是一个自我生长的选择

文 / 陈春花

 10ba4619fb894f128c53975f208fa69e
(自左到右:施炜、陈春花、彭剑锋) 

  很多时候我和彭剑锋、施炜两位老师会做些蛮有意思的沟通,被称之为“三人行”。这样的沟通保持了很多年,中间也中断过,但是因为对于一些问题都有着相同的思考,所以虽断断续续,却也一直坚持了接近十年。记得最新的话题是围绕着互联网时代,中国企业集体焦虑的问题,当时我还谈到了一个“向生而生”的命题,认为中国企业需要有向生的勇气,为持续发展做出自我转型。令我佩服的是,施炜老师的新作现在就呈现在我的面前。施炜聚焦中国企业战略转型的方向与关键因素,在当前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雾霾”时代,尤显重要。对于关心处于历史转折关头的中国企业成长的实践者与研究者而言,更是富有启发性。

  围绕战略转型,本书重点讨论了企业文化的基础性作用,中国制造的困境与工业4.0的机遇,还有互联网商业模式的革命性影响及传统企业的能力缺口和转型突围方向。我欣赏施炜老师对中国企业的长期专业观察和思考,赞同其主张的基本观点,并基于自己的企业管理实践和研究心得,做些补充。 

5c1a8e7b01516e8654fe2e4044bdbd42

  施炜老师认为,正如河床才是水流走向的决定性力量,企业文化是企业顶层设计及经营管理方法和技术的内核,而每个企业的文化价值体系需要与全社会企业文化平台相契合和对接。外部的价值观及文化差异,必然会引发、催生企业内部的文化冲突,妨碍企业内部的合作与协同,消解企业组织的整体力量。企业文化构建时,首先,需考虑企业文化的普遍性,其次,考虑企业文化的特殊性。现在的问题是,当前社会正处于一种价值躁动和混乱的时期,全社会企业文化共识的形成还有待时日,企业转型叠加社会转型,会使得文化塑造和战略转型更加困难。但我更愿意在此强调的是也存在着有利的一面,如果企业有鲜明的个性主张和定力,可以做到更有效的区隔和筛选,形成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企业共同体的力量会更强大,转型的动力也会更强劲。

  施炜老师提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双重价值,我很认同。一方面,天人合一、内圣外王等传统文化确实可以提供比一般管理理念、方法、技术层次更高的思想资源、原则指导和方法论,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个人道德修养、修炼、提升的方向和准则,但另一方面,这些传统价值又是在传统中国的专制皇权和宗法制度下孕育出来的,其精神实质与现代社会和企业的规则与伦理存在相当大的差异甚至对立。考虑到中国古典思想的模糊与歧义,在管理实践中确需慎重行事。如何协调中国理念与西方标准,既安顿内心又管好企业,不流于形式也不耽于空谈,确实是值得探讨与实践的课题。

  “中国制造”是中国企业的名片,是中国经济的基石与主体,成功转型与否影响着中国的未来,承载着国人的期盼和重托。诚如本书所分析的,“中国制造”面临的不利因素包括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整体下滑、人口红利的丧失、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环境代价与资源消耗、金融结构的限制、人民币汇率的两难处境、主导产业的乏力、技术基础的薄弱、社会治理有待改善等,简直是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在此我想提醒的是,以上挑战确实存在,甚至可能恶化,但是,这些只能说明“中国制造”已到了战略转型的生死存亡的关头,不得不转;而且,更重要的是,和30年前不同,当前的转型具有更加有利的条件,包括依然广阔的国际国内市场、卓有成效的技术进步和管理经验、更为成熟的企业家队伍、仍然充沛且更具训练的劳动力供给、更受信任的产品形象和品牌等等。确实有些企业家信心不足、临阵退缩了,但更多的仍在努力坚守,新的一代创业热潮正在兴起,正在建构“中国制造”的未来。请大家记住,不景气的环境反而是好公司的机会。

2729aa00d764638e59dcbeb3ccc89165

  向哪里转?如何转?本书给出了向哪里转的五条指引,包括从规模目标转向价值目标、从策略性优势转向体系性优势和结构性优势、从被动生存转向主动适应、从“个人型”企业转向“共同体”企业、从财富组织转向社会组织。至于如何转,作者从共性方面也给出了五条建议,包括保持财务稳健、做减法、快速积累能力、把握“逆周期”成长的机遇、打造战略性成长的基础。这些指引和建议的确是真知灼见,相信读者会从中得到启发。对此我想强调三点:一是不要为转型而转型,要循序渐进地持续变革,尽量不要破釜沉舟,不要丢掉当前的市场和产品,始终要保证足够的业绩增长,只有存活才能成长;二是可以尝试双业务模式,维持现有业务的稳健经营,同时布局新业务,驾驭长期发展和短期目标之间的动态平衡;三是重视并建立多方位的信任关系,包括投资者的信任、员工的信任、客户的信任和社会的信任,这在利益重构的转型时期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战略不是基于同行的竞争,而是基于顾客价值的创造,基于对未来的判断,基于对变化的认识和准备,而这些基于变化和未来的判断就是战略逻辑能力的体现。这本书会给予大家很好的帮助。我相信,中国的企业家和管理者一定能在这个巨变的时代里蜕变成长,不负这个时代的机遇和托付。 

——陈春花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2016年4月4日

 

 

施炜自序

摒弃困扰企业成长的投机思维

文 / 施炜

 60492c0b9eccc5bc65f779a3e466b870

  近年来,中国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企业(尤其是传统行业中的民营企业)对环境的不适应越来越明显,自身的机能、资源与市场竞争要求之间的矛盾、紧张也愈发强烈;企业成长的曲线一改以往昂头向上的态势转而徘徊不前,甚至掉头下行。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很多企业都面临着二次创业、战略转型的严峻局面。

  本书是我对于中国企业战略转型问题思考的结晶。尽管书中部分内容有些理论化,但本书并不是一部学术著作,它是从现实问题出发的管理思想作品。从前瞻和适用的角度,本书对中国企业战略转型的方向、路径及策略性举措提出了一些概要性的建议和意见。我所设想的读者,是企业家、企业高层管理者;当然也包括对中国企业管理问题感兴趣的其他读者朋友。

  在我看来,中国企业战略转型的核心是企业文化的转型。在我们所处的宏观文化形态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信息文明转型的过程中,中国企业必须遵循一些基础性的价值理念和组织原则,必须在涉及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这是中国企业的“成人礼”,也是它们未来成长的基石。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主要缔造者和引领者,也是企业战略转型最关键的主体因素。时代呼唤价值观型领导,尤其是使命型领导的出现。这是本书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中国制造”是中国经济的主干,“中国制造”企业是企业大家庭中的长子,背负最重,挑战最大,转型也最难。它们转型成功了,中国经济就有了光明的未来,中国社会也就跳出了“中产阶级陷阱”。本书第二部分专门分析了“中国制造”企业面临的诸多限制以及未来的机会,探讨了“中国制造”企业战略转型的方向和路径。其中,对中国制造企业如何登上“工业40”的列车,以及如何国际化等问题作了专题研究。

  互联网是当今影响中国企业转型的重要因素。本书第三部分研讨了互联网商业模式对传统商业模式的超越。对互联网以及互联网商业模式理解越深,就越利于传统企业利用互联网、融入互联网。一旦传统企业将互联网结构化地嵌入自身的商业模式,就会获取顾客价值创造的巨大优势。 

65d9a1509c9891cfc6166274ccb2222a

  华为是中国企业的一面旗帜。华为使我们对中国企业的未来更具信心,也为中国企业的战略转型提供了参考、学习的路标。本书第四部分总结分析了华为高速成长的战略逻辑和基本经验,对华为“为什么能”作了全景解读。相信本部分内容对志向高远(具有战略意图)的企业家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作为一种警策,本部分还提出并分析了“华为,你学不会”这样的“反题”。

  对传统行业的企业来说,真正的威胁往往不是来自于同业竞争者,而是来自于其他领域的跨界“颠覆者”。本书第五部分主要以彩电企业以及家电流通产业链上的企业为例证,探讨面对“颠覆者”的挑战,传统企业在战略层面应如何应对。本部分还分析了一些传统行业的企业如何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以及民营企业如何解决战略转型中的能力缺口等重要问题。

  本书不可能是对中国企业战略转型起到立竿见影作用的灵丹妙药。其中心思想,是摒弃长期困扰中国企业成长的投机主义,主张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主张遵循普遍规律,主张重视基础、培植根本、守正出新。我希望对国内企业界普遍浮躁的风气和氛围,作一点儿微弱的匡正。

  十余年前,我在第一本著作《企业战略思维——竞争中的取胜之道》的前言中写道:“本书不是‘编’的,也不是‘译’的,而是原创的。”这段话同样适用于摆在读者朋友面前的这本书,不管质量如何,但它是我一个字、一个字用心写出来的。我们这些60后的人,遭遇了许多的历史变化,个人命运和大变革的时代紧紧融合在一起。个人总是要为时代、为社会负一点儿责任。这是我在繁忙的工作中写这本书的主要动机。

7367414eb1383afd94d902a88ffaffa9 

  从事管理咨询工作近二十年了,南来北往,东奔西走,粗略算来,去过几百家企业。这也算是一种“田野调查”吧。在这种状态中,发现真正的问题,也获取真实的质感。一位朋友曾形容我是“基于事实的管理专家”。不过对于“专家”这一称谓我愧不敢当。他说,基于理想不现实,基于现实不理想,最好是基于事实奔向理想。讲得真到位,我将这句话作为我未来职业生涯自勉的准则。

  感谢花费时间阅读拙作的读者朋友。期望本书对你们能有所启发和帮助。 

——施炜

《重生——中国企业的战略转型》作者

 

作者简介

  

施炜,1963年出生,江苏如东人,管理学博士。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计划专业(本科)、劳动经济专业(硕士)、华中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现任北京可思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北京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领衔专家,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管理咨询和管理学研究工作。出版有《企业战略思维——竞争中的取胜之道》(专著)、《“ 时代的管理”:人的一场革命》(合著)等著作。

db2b2d826c96f4f3e1583e880b8535b56

书享界第99期荐书 |《重生——中国企业的战略转型》

作者:施 炜

页数:336

印刷时间:2016年8月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e2ed1342e4ab8439899001e201ebad14

db2b2d826c96f4f3e1583e880b8535b57

5df14a327af217b9d163cda9166b3a6e2

54808caf771ac14601c452d987036e632

书享界,思想践行者的视界,一个面向企业人的读书交流平台,每星期六推荐一本好书,欢迎广大书友免费订阅。

书享界保留所有权 |书享界 » ​施炜:中国企业战略转型的核心是企业文化的转型

分享到:更多 ()

评论区 抢沙发

华为管理培训 · 数字化转型培训

服务案例联系书享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