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管理培训
数字化转型培训

王成录:华为做鸿蒙是为了替代安卓?不是!

640

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chnstonewx),书享界(readsharecn)

作者:王成录,历任华为核心网产品线总裁、中央软件院总裁、消费者BG软件部总裁等职;现任深开鸿CEO

导语

2025年11月,余承东发布内部全员信中,称“搭载鸿蒙5的终端设备数量已突破2300万,标志着该系统正式迈过“最关键的生死线”。华为为什么要做鸿蒙系统?在2025华夏基石第12届十月管理高峰论坛上,深开鸿CEO王成录博士进行了分享,他表示“很多人认为华为做鸿蒙是为了替代安卓,我准确地告诉大家,不是。软总线才是鸿蒙操作系统的灵魂

非常荣幸在这里和大家做分享。我于1998年大学毕业就加入了华为公司,2022年7月加入深开鸿。我在华为工作的24年一直从事软件研发工作。今天我给大家分享开源鸿蒙操作系统在数字中国建设的过程中,到底会发挥什么作用。

 

1

何为操作系统?

我们每天手上拿着手机,见到的各种APP,操作系统是在APP下面,在硬件上面。我们打开一个外卖的软件,它能够把定位给你找出来,就是操作系统驱动的,所以操作系统的作用是对上支撑应用,对下调度硬件。这页PPT讲的是操作系统在整个技术版图里的重要性和位置。

 

每次讲这页PPT时我都非常感慨,人类社会真正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出现。大家都知道,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到今年也才短短的79年,在79年间人类社会的变化可以说是天翻地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就是因为信息技术让人类知识的传播变得几乎零成本、几乎没有时延,使得我们的好想法、好技术在全球传播速度大大加快,这是人类社会快速提高生产、生活效率的核心原因。第一代信息技术是以个人电脑为代表的,因为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让人类的信息化有了基础,我们所有行业今天都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生产厂家比如非常著名的DEC,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它,但这并不影响人类信息化的进程,因为有更多公司在源源不断地为我们生产电脑。

那么,在这个体系里是不可替代的吗?大家可能知道Wintel联盟,就是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加上英特尔的X86芯片,到今天我们的电脑仍然是由这二者的联盟在统治着。换句话说,我们电脑支撑的信息化大厦,一旦Windows操作系统不能用了,或者X86芯片没有了,我们就生产不了电脑了,没有电脑信息化就没了。这个逻辑在智能手机时代一模一样,我们手上的安卓手机,包括鸿蒙手机和苹果手机,都是基于ARM的芯片授权来做的芯片,今天苹果的M系列芯片、华为的麒麟芯片以及三星手机里用到的所有芯片,授权都来自ARM这家公司。

 

除了苹果手机,所有手机都是安卓系统,今天人类的生活如此方便,是因为智能手机这个平台使得我们的生活变成了一个个APP。我们今天的衣食住行都是打开一个个的应用软件,所以我们离不开智能手机。但智能手机和电脑的逻辑一样,生产厂家是谁不重要,但是智能手机这个大厦离不开ARM芯片,离不开安卓操作系统。我相信这个逻辑在未来是同样的,只是形态会发生改变。实际上我们的一只脚已经踏入了万物互联时代。

2

物互联时代物联网的底座、硬件和应用

万物互联是未来所有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基础,其形态不再是单设备,而是一张物联网。未来人类社会的数字化包括数字中国要真正变成现实,一定要按需组建各种各样的物联网,这是今天鸿蒙操作系统有资格也有能力成为未来万物互联时代底座的原因,因为这张物联网上有海量的异构设备,比如我手上拿的光笔,可能将来也是智能设备,我的话筒、我戴的手表、大家用的手机都是这样。

 

这些设备要想连成一张物联网,最好的方式是有统一的语言,就像咱们14亿中国人,不管大人还是小孩,见没见过面,大家无障碍地交流沟通是因为我们都讲中国话。鸿蒙操作系统今天有成为万物互联底座潜力的原因,是因为它是目前全世界唯一一款几乎能装在所有设备上的操作系统,这是它的独特能力。今天鸿蒙系统在手机、车机、电脑、耳机、智能眼镜以及各种智能家电设备上,已经在大量装载,这其实就是在为未来所有行业的数字化逐渐地搭建底座。

 

信息技术成为共性技术,其每一次大变化都会让一些传统企业消失,但是在这些消失企业的废墟上会长出更多的企业,从电脑到手机到未来的万物互联,我相信这个逻辑不会变,所以未来的万物互联将会有巨大的产业空间,排在第一位的是硬件,第二位的是应用。信息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不可替代,任何行业都离不开它,离不开它最根上的东西即芯片和操作系统。美国是从二战后变成世界第一强国的,从技术角度来讲,核心原因是其掌握了信息技术的根,这个根在手上它就有了技术话语权,也就有了商业定价权。

 

为什么硬件在未来有巨大的机会?人类做过多少次电话机?我读大学时候的电话机是模拟信号,后来有了键盘的数字信号,大家觉得不方便,把电线拔掉了,用手机打电话发消息,还不满足,于是又有了智能手机。这个过程看似在重复,但不是简单的重复,因为我们人类的需求在不断地提升,技术在不断地进步,我相信今天的智能手机一定不是电话的终极形态,将来还会发展。所以在万物互联时代,不管今天你的智能硬件有多强大,市场份额有多高,如果错过万物互联时代,未来你就是被颠覆的对象。

 

我们今天还在重新做汽车,但已经不是燃油车了,还在重新做手表,重新做电视机,也都不是原来的形态了,数字化和智能化这一波浪潮足以让所有硬件都被重新做一遍。这些硬件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如果将来不能方便地与周边硬件连接,它一定会被淘汰。

 

未来的应用会是什么形态?这也是我对未来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形象化理解,因为今天的概念太多了,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和AI等等,这说明未来一切都会以数据的方式表达,基于数据的表达用智能体来做闭环管理,这是未来整个社会各行各业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本质。

 

具体来讲,数据从哪来?我们人类社会的所有数据都是从各种各样的设备输出出来的,设备产生数据,操作系统传输、使用和销毁它。我们任何一个设备产生数据的行为,只有操作系统能管理。我们使用开源鸿蒙的目的,是希望将来所有行业的各种各样的设备,包括咱们房间里的空调、照明系统、摄像机、话筒等所有的一切连在一起,能够对这个房间的环境、人员状况有准确的表达,这就是底座的价值。只有准确地感知现在的环境,我们才能管理它、优化它。

管理和优化要靠上面的智能体,这就创造出两个最大的产业机会,硬件都会被重新定义,但共同的特征是按需组成一张物联网,比如想知道这个房间今天PM2.5的浓度,需要接上测试PM2.5浓度的传感器,需要知道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等,就把相应的硬件接上来。所有数据一旦以统一的格式表达,我就能瞬间知道这个房间的精准状态,以便更好地管理和优化它。未来任何行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我认为逻辑都是这样的。

3

开源鸿蒙的独特技术优势

为什么鸿蒙这么重要?咱们中国人都知道鸿蒙,是因为鸿蒙是华为在特殊历史时期研发的,大家特别关爱才重要,还是它本来就很重要?我告诉大家一点,鸿蒙系统是咱们中国抓住“科技根”的唯一一次宝贵机会。为什么?我觉得做操作系统也好,做生态也好,做底座也好,复制是没有任何出路的。必须要有创新,要给未来产业的所有利益相关方带来足够巨大的潜力,生态才有可能成功。鸿蒙系统因为这些特征才有资格成为未来万物互联的操作系统底座。

 

首先,除了我们的鸿蒙系统,今天没有任何操作系统能装在各种各样的设备上。开源鸿蒙系统可以做到安装到内存只有20KB的设备上,就是类似我手上这个笔或者一个很小的传感器上,这个能力意味着物理世界里任何一个细胞一样小的设备,都可以安装一个开源鸿蒙操作系统,只要安装了这个系统,这个设备的一切活动都会以数据的方式表达出来。有了这个能力,我们就具备了以统一数据的方式去准确地感知物理世界的能力。

 

其次,鸿蒙操作系统的灵魂是软总线。很多人认为华为做鸿蒙是为了替代安卓,我准确地告诉大家,不是。我2015年6月带着团队开始讨论,一直到2016年4月底,大半年时间进行了几十次讨论,目的是面向未来做一个操作系统,绝不是再做一个安卓,也不会再拷贝一个iOS。这件事情最后具象化的是鸿蒙的软总线,如果有计算机知识大家就知道,计算机CPU跟模组之间通信靠的是总线,咱们的软总线本质上就是计算机体系结构里的总线,只是它们的连接载体不再是一根导线,而是一个空口的无线传输,就像传统电话机把电话线拔掉一样,拿着手机能通话,虽然看不见有线,但是手机一直有一个无线链路在跟基站通讯,只是我们人眼看不到而已。

 

所以软总线才是鸿蒙操作系统的灵魂,那么它到底有什么用?我后面再讲。在介绍鸿蒙操作系统的第三个特征之前,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写代码的人为什么叫“码农”?因为这些人不断地把一个应用,从A平台搬到B平台再搬到C平台,每出现一个新平台就要学一些新技能再去写,代码实际上没有太大技术含量,是个体力活,很累。鸿蒙在设计的时候就希望将来所有应用开发者写一次软件就不用再改了,你写的软件可以自然地运行在车上、手机、PAD上,运行在电视上、手表上,所有设备都覆盖了,这叫“一次开发,多端部署”,是开源鸿蒙系统的第三个核心DNA。

 

做操作系统本身技术已经很难了,但更难的是建生态。2020年我们把第一个版本的共性代码捐赠给了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到今年已经5年了,整个生态的发展应该说开局非常好,也特别感谢所有伙伴和全体中国企业的支持,我们的设备数量开发者等等,都已经到了非常好的一个阶段,当然后续还有很艰难的路要走。

 

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是由工信部领导的,或者说开源鸿蒙所在的基金会捐赠对象是国家,这跟属于谷歌的安卓开源不一样,所以开源鸿蒙(OpenHarmony)在基金会上的项目实际上用一个通俗易懂的话讲是“国有的”,我们都可以在开源鸿蒙底座上开发系统。

 

4

深开鸿使命是用开源鸿蒙系统赋能千行百业

咱们听说过华为的纯血鸿蒙、单框架还有NEXT,这三件事其实是一件事情,华为的鸿蒙系统(HarmonyOS)是基于开源鸿蒙(OpenHarmony)底座发展而来的,只运行在华为自己的设备上,不会安装到第三方硬件中。我们深开鸿推出的KaihongOS,同样也是基于这个开源鸿蒙底座打造的,但面向的是To B市场的各个行业和领域。

 

简单来说,未来会有更多基于开源鸿蒙的操作系统出现,包括华为的HarmonyOS和深开鸿的KaihongOS。就像现在所有安卓手机厂商(如小米、华为、荣耀、OPPO、vivo)都基于安卓开源项目(AOSP,全称 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来开发自己的系统一样。它们同根同源、生态一致。不同的是,华为的鸿蒙系统只服务于自家设备,而深开鸿的KaihongOS面向所有硬件厂商开放使用。

 

深开鸿到今年成立4年了,我加入时刚成立不到一年,公司只有一个使命,就是把鸿蒙操作系统从手机带到所有硬件设备上,或者叫赋能千行百业。公司人员结构也非常的简单,大都是软件开发人员,我们大概600多人,80%都是软件开发人员,深开鸿公司只有人和电脑,没有其他重资产,目标就是在开源鸿蒙的基础上适配千行百业的操作系统。公司有两个产品,一个是KaihongOS,把各种各样的设备用统一的语言按需调度,一个是KaihongOS Meta超级设备管理平台,用于管理成百上千安装了KaihongOS系统的硬件,并支持在其上进行各种灵活的组合与协作。这两个产品我们叫“1+1”,它们在各个行业的使用逻辑都是一致的。就好比微软把Windows操作系统拿出来,有无数多厂家生产各式各样的电脑来使用它一样,我们只提供平台,平台的好处是安全、完备、实时、可靠,行业里这四个要素非常重要。

 

安全领域大家可能更不太好理解,因为涉及的东西太多,大家平时听到的可能有漏洞、黑客等等这些词。但其实我们在做操作系统的时候不可能把所有点都堵住,一定要抓本质。本质就是操作系统的内核,一个机器设备最高的权限都在内核里,内核就像部队指挥作战的司令部,只要司令部还在,外面部队哪怕有损伤,整支军队依然能打仗。

 

所以我们就在内核层面用了形式化设计的方法,就是数学逻辑上确保系统不会有漏洞。软件的所谓漏洞不是代码问题,而是逻辑上出现了纰漏,比如勾股定理就是完完全全逻辑自洽的,因为我们永远找不出来一个不符合勾股定理的直角三角形,这就是形式化的意思,用逻辑严密的没有漏洞的数学方式来做操作系统的架构设计,这个系统是不会被攻破的。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能力,我们的KaihongOS今年刚刚拿到EAL5+安全认证。EAL是最权威的检测等级标准(Evaluation Assurance Level),从1级到7级。企业用的数据库几乎都是Oracle,Oracle数据库是过了EAL4+标准,我们每天用的Windows是EAL4,所以EAL5+的等级是全世界公认的比较高的水平等级。明年我们会达到EAL6+等级,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但是对我们来讲是值得的,因为我们的系统要用到千行百业,必须保证安全性。

 

攻击一个系统,检验它的生存能力,也是提升系统安全性的好手段。我把这个系统提交给咱们国家最权威的验证机构公安部三所,作攻击训练,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攻击系统,看你的存活能力怎样。1~5级的等级我们今年拿到了4级,5级相当于核电厂核按钮的级别,所以4级满足工业应用没有任何问题。安全内容涉及所有行业,不管是企业还是政府的城市管理,包括农业、工业、物流等等,大家都知道数据非常重要,如果你没有数据的管理权是没有安全可言的,数据一旦泄露所有东西就是透明的了。管理数据安全最好的就是操作系统,或者说唯一的权利就是在操作系统上。

640 (1)

为了让所有伙伴方便地加入开源鸿蒙生态,我们做了大量的适配工作。对于生态来讲硬件是基础,应用运行需要足够丰富的硬件作为载体,硬件足够丰富应用厂家才有动力去开发各种各样的应用,所以我们做了大量的芯片和模组的适配,做了很多样例。生态构建之初,我必须让别人先理解开源鸿蒙系统用在工业领域,如果变成底座会是什么样,所以我们在很多行业做了标杆解决方案,目的是为了教育集成者、应用开发者、硬件开发者和产品开发者,让我们的伙伴越来越理解我们把所有东西交给他们来做,深开鸿就是聚焦在做操作系统本身。

 

这个底座一旦进入实际产品会是什么样?我们在福州建总的开源鸿蒙大楼是全国第一个开源鸿蒙楼宇样板点,这个大楼里共有3195台各种各样的设备,包括闸机、门禁、摄像头、考勤机、温控以及各种各样的开关,我们用开源鸿蒙系统让这些设备统一语言,把所有这些设备连成一个整体,大楼就相当于一张统一语言的物联网。这张网连完以后大楼里面的人流、空气质量、照明质量、送风情况、资产情况都会通过这张互联网以统一的数据方式输出出来,我们就在这张底座上去开发一个个的智能体。智能体就是数字人,和自然人的地位一模一样,将来我们可能在聊天软件的通讯录或者好友圈里会有很多智能体。我们在大楼里做这样的实践,管理者每天早上打开手机,就像我们查看微信记录一样,这个智能体告诉你过去一天的能耗,那个智能体告诉你过去一年楼里来了多少人,还有智能体告诉你资产数量有多少、哪些设备有问题等等,这样大楼就变成一个由智能体自己管理的可生长的有机生命体。

 

需要新的维度我们就去加设备,需要新的功能就去写软件,这样整个系统管理就完全变成了智慧化和数字化的。在公路领域,河北高速做的是一模一样的事情,我们把一个隧道里的15种大概280多台设备连成一体,隧道就变得和一台手机一样,我在上面写各种各样的应用,比如写个巡检应用,就把所有设备的状态告诉我,写个车道规则改变的应用,就把各个设备按照既定的标准设定完。我们有了这样的能力以后,不管在任何场景,逻辑都一模一样,比如我们给航天万源做的燃气系统,第一站是在天津做的,现在在江苏、安徽逐步地布局。这就是把一个场景里的所有设备以统一语言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使其能够准确地表达你想管理的物理空间的任何一种状态,有了准确的感知,上面的推理决策就变得非常简单。

 

5

行业需要人才和生态伙伴

做生态建设最难的还是人才,人才本身要理解开源鸿蒙系统,只有足够的人才才能把好的想法像种子一样带到各行各业。深开鸿公司虽小,但是我个人和团队倾注了非常大的力量去开发各种各样培训的教具和工具,让大家以最简单的方式快速理解和学会使用开源鸿蒙系统,这对生态构建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希望让生态伙伴加入开源鸿蒙大生态的门槛足够低。

 

说回电脑,我们要感谢IBM在1964年提出兼容机的概念。我记得我刚到深圳工作的头几年,周末的唯一乐趣就是去华强北找各种各样的器件攒计算机。我们自己就可以搭一台计算机出来,我觉得这是这个产业能够普及的原因。大家都可以去做一个机器人,拼一个人形机器人、机器狗,拼一架无人机,我觉得只有产业门槛低到这个水平,产业才能普及起来。以低门槛为目标,我们必须把一些基础工作先做完。所以我们做了硬件的适配、芯片的适配,软件开发我们提供了140多个源码的软件包,教大家如何修改这个系统,如果对系统的某个部分不满意,你可以把它换掉,心脏不行换个心脏,肝脏不行换个肝脏,这些工具都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去做。我们做开发的工程师录视频,手把手教大家怎么去做一个产品。还包括基金的支持等等。我想我们要用这样的基础工作把很多难题都解决掉,这样行业的新进入者大家起步都是80分,不用从头开始。

6

总结

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本质,第一优先级一定是高质量的数据,我们必须掌握高质量数据的获取权和管理权,有了这个基础AI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没有数据,再大的算力再好的算法都没有价值。

77

640 (2)

640 (1)

书享界保留所有权 |书享界 » 王成录:华为做鸿蒙是为了替代安卓?不是!

扩展阅读请点击
分享到:更多 ()

相关推荐

评论区 抢沙发

华为管理培训 · 数字化转型培训

服务案例联系书享界